玉米素有‘饲料之王’的美誉,是猪能量饲料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在配合饲料中的占比通常超过60%。因此,玉米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和猪只的生长表现。每年新玉米集中上市时节,猪场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挑选优质玉米,并科学使用,以避免因新玉米引发的猪群腹泻、饲料转化率下降等严重问题。许多养殖户发现,猪食用新玉米后出现持续性拉稀,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导致日增重降低、生长迟缓,给养殖效益带来巨大损失。针对这一现象,结合专业兽医实践经验,本文系统梳理了新玉米的挑选标准、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首先,挑选优质新玉米是确保饲料品质的第一步。基本判定标准包括:霉变粒比例应低于1%,杂质含量控制在1%以内,水分最好不超过14%。高水分玉米不仅储存困难,还极易在短时间内发生霉变,影响整体饲料安全。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多个感官指标进行判断:观察玉米皮是否容易分离,若胚芽内部出现大面积黑色或深灰色区域,则为霉变玉米;而优质玉米的胚芽底部仅有微小黑点。口感上,好玉米咀嚼后回甘清甜,霉变玉米则苦涩难咽。此外,可通过浮水试验检测饱满度——将一把玉米放入水中,漂浮颗粒多说明籽粒干瘪、密度低,属于劣质玉米。
  其次,新玉米的含水量必须严格控制。理想的使用水分应在14%至15%之间。过高的水分不仅会破坏饲料中的维生素活性,还会降低代谢能和粗蛋白水平,打破营养平衡。简单实用的现场检测方法是:用手紧握一把玉米,若感觉刺手、难以握拢,用手指掐不动,牙齿咬下震牙且发出清脆声,则说明水分适中。反之,若玉米柔软易碎,说明水分偏高,不宜立即大量使用。同时,应优先选择颗粒大而饱满的玉米,这类玉米淀粉含量高、适口性好、消化吸收率高,是提升饲料转化效率的关键。而干瘪、细小的玉米往往杂质多、淀粉少,营养价值低,应尽量避免选用。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重点是干燥方式。建议优先选择自然风干的玉米。自然风干的玉米色泽光亮、表皮完整、籽粒饱满,成熟度高,营养价值稳定。相比之下,烘干玉米多来自未完全成熟的穗或已有轻微变质的原料,经过高温处理后,表皮常出现明显皱褶,光泽度差,且部分淀粉结构发生变化,影响消化吸收。更需注意的是,玉米富含脂肪酸,粉碎后的玉米粉极易氧化酸败,因此建议现用现磨,避免长时间存放。
  尽管新玉米外观良好,但在实际饲喂过程中仍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最常见的是猪群腹泻。很多人误以为这是水分过高所致,实则不然。真正原因是新玉米中含有较多抗性淀粉和不易消化的大分子多糖,这类物质粘性强、难以被猪体吸收,摄入过多会导致肠道负担加重,引发消化不良和腹泻。部分养殖户为了弥补能量不足,在含新玉米的饲料中额外添加植物油,结果反而加剧腹泻,因为油脂会进一步刺激肠道蠕动,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饲料转化率下降也是普遍现象。玉米属于后熟作物,新收获的玉米中抗性淀粉含量较高,需经过5到6周的储存过程,其淀粉结构才逐渐转化为易于消化的形式。特别是经过烘干处理的玉米,高温可能导致淀粉变性,直链淀粉比例上升,更难被动物利用,从而降低整体消化率。与此同时,霉菌毒素污染风险也不容忽视。虽然多数人认为霉变发生在储存阶段,但实际上,收获时机械脱粒会造成大量玉米粒破损,这些破粒呼吸作用旺盛,极易在短期堆存中发热、发霉。猪长期摄入此类玉米,轻则食欲减退、生长缓慢,重则引发霉菌毒素中毒,影响肝肾功能,甚至导致死亡。
  综上所述,科学选用和合理过渡使用新玉米,是保障猪群健康与生产效益的关键。建议猪场在采购时严把质量关,优选自然风干、籽粒饱满、低水分、无霉变的玉米;使用初期可采取逐步替换的方式,将新玉米与陈玉米按比例混合饲喂,给予猪群肠道适应时间;同时加强储存管理,防止受潮发热,并定期检测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只有从源头把控、过程管理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发挥新玉米的营养价值,避免因盲目使用带来的经济损失。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