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母猪的饲养管理直接关系到繁殖性能、泌乳能力以及下一胎次的生产表现。尤其是从配种到仔猪断奶这一关键周期,科学合理的饲喂方案不仅能保障母猪健康,还能提升产仔数和仔猪成活率。许多养殖户关心:在整个繁殖周期中,母猪每天究竟该喂多少饲料?本文将系统梳理母猪从配种、妊娠、哺乳到断奶各个阶段的饲喂标准与管理要点,为科学养殖提供实用参考。
  母猪在成功配种当天,应立即调整饲喂策略,将日饲喂量控制在1.6至1.8公斤之间,并转换为怀孕母猪专用饲料(粗蛋白含量约为14%)。这一阶段胚胎发育尚处于初期,营养需求较低,而母猪摄入的营养会优先供给胚胎。但由于胚胎本身对营养的需求极小,过高的饲喂量不仅浪费饲料,还可能导致母猪体况过肥,影响后续繁殖性能。因此,配种后及时限饲是确保胚胎稳定着床、避免早期流产的重要措施。
  进入妊娠中期,即配种后第40至60天,母猪的饲喂量可适当上调至每天2.0公斤,继续使用怀孕母猪料。此阶段胎儿生长速度较慢,主要是母猪自身机体组织的恢复和营养储备期。到了妊娠60至90天,饲喂量可进一步增加至2.0至2.5公斤/天。这个时期是调整母猪体况的关键窗口,对于过瘦或过肥的个体,应通过加料或减料进行调控,目标是在分娩前使母猪达到理想的体况状态。研究表明,各胎次母猪在分娩时P2背膘厚度维持在18至19毫米最为理想,有助于顺利分娩和产后恢复。
  当母猪进入妊娠后期(90天直至分娩),应转为饲喂营养水平更高的哺乳母猪料,日粮粗蛋白含量建议达到16%,每日饲喂量提升至2.5至3.0公斤。此阶段是胎儿快速增重和乳腺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能量和蛋白质需求显著上升。理论上,无论初产小母猪还是经产母猪,每日应摄入约9500千卡的消化能以满足生理需求。但需注意,产前过度饲喂会导致母猪产后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进而影响泌乳量。此外,试图通过大幅增加产前饲喂来提高仔猪出生体重的做法成本效益较低,不推荐作为常规操作。
  母猪进入哺乳期后,饲喂管理更为精细。推荐的日饲喂量计算公式为:基础量3公斤 + 每头带仔数 × 0.33公斤。例如,一头带10头仔猪的母猪,每日饲喂量应为3 + 10×0.33 = 6.3公斤。为提高消化吸收效率,建议采用‘少喂多餐’的方式,每天分4至6次投料;夏季高温时应调整喂料时间,早晚多喂,中午避开高温时段减少投喂。充足的采食量不仅能维持母猪体力,还能有效减少哺乳期间的掉膘现象,避免因体况过差影响断奶后的发情间隔和下一胎的产仔数量。尤其对于带仔多、体质偏弱的母猪,更应加强营养供给。
  同时,在哺乳期要特别关注饲料品质与环境管理。夏季气温高,母猪食欲容易下降,需适当提高饲料的能量密度和营养浓度,确保营养摄入充足。每次喂料前应清理食槽残料,防止霉变饲料被误食,引发中毒或生殖系统疾病。此外,保持饮水清洁充足也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水料比能显著提升饲料利用率和泌乳性能。
  母猪断奶当天,应立即将饲喂量下调至3.0至3.5公斤/天,仍使用哺乳母猪料过渡。断奶后母猪的身体正处于从泌乳向空怀恢复的转变期,此时不宜继续高饲喂量,以免造成消化负担。更重要的是,应根据母猪的膘情进行分类管理:将体况差异较大的母猪分开饲养,避免弱猪因竞争饲料或遭受挤压而受伤淘汰。特别是头胎母猪和瘦弱个体,由于其恢复能力较差,可适当增加饲喂量,促进其尽快恢复体况并启动发情周期。若管理不当,部分高产但消耗严重的母猪(如产仔多、奶水好)可能因恢复缓慢而提前被淘汰,造成种猪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母猪从配种到断奶的全过程需要实施精细化、分阶段的饲喂管理。每个时期的营养供给都应围绕母猪的生理特点和生产目标进行精准调控。通过合理控制饲喂量、优化饲料结构、加强日常管理,不仅可以提升母猪的繁殖效率和使用年限,还能显著增强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科学养猪,始于细节,成于管理。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