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饲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霉变问题一直是影响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大量客户投诉案例的系统分析,发现饲料霉变主要表现为四种典型现象:数量众多的单颗粒霉变、缝口处的团状霉变、存放堆上层的块状霉变,以及整包均匀性霉变。这些现象不仅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还可能产生有害霉菌毒素,威胁动物健康。深入探究其成因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对保障饲料品质至关重要。
  第一类是数量众多的单颗粒霉变,常伴有几粒粘连成小坨的情况,整袋饲料摸起来发热,且有明显的霉味。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颗粒饲料在冷却环节未充分降温。当热颗粒离开冷却塔后与外界冷空气接触,温差导致内部水汽在颗粒表面冷凝,使表层水分高于整体平均值,从而为霉菌繁殖创造了条件。此外,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疏忽也是诱因之一,如开机时蒸汽积水未排尽导致初始料水分过高;膨化料某段烘干不彻底却被混入正常产品;或烘干网边缘漏料造成部分颗粒提前出箱,未能充分干燥。这些问题虽占比不大,但一旦混入成品,极易引发局部霉变。
  第二类为缝口处出现团状霉变饲料,通常一袋中存在多个霉团,周围还伴随零星霉变颗粒。此类问题多由外部湿气侵入引起。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若包装袋缝口被雨水淋湿,水分会沿缝线渗入袋内,导致袋口附近饲料吸水软化、结团,形成高湿度微环境,促使霉菌迅速滋生。即使没有直接淋雨,在南方梅雨季节等高湿环境中,潮湿空气也能通过缝包线毛细作用渗透进袋内,长期存放下同样会使袋口饲料逐渐吸潮结块,最终发展为团状霉变。因此,包装密封性和存储环境的防潮能力尤为关键。
  第三类表现为块状霉变,集中出现在堆放最上层、日照一侧的饲料袋中,霉变区域较大且常伴有周边散在的霉粒。其根本原因是温度变化引发的冷凝水问题。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外层饲料袋温度升高,内部水分蒸发并在内膜上凝结成雾。当这些被晒热的饲料进入较冷环境(如夜晚或室内仓库)时,内外温差加剧了冷凝现象,水雾甚至汇聚成水滴,直接滴落在饲料上,造成局部水分急剧上升。湿润的饲料在压力作用下粘结成块,经过一段时间便发热霉变,形成典型的块状霉变。这一过程在长途运输中尤为突出,尤其是在高温强光条件下未采取遮阳措施的情况下。
  第四类是最严重的整包均匀霉变,即整袋饲料从内到外普遍发霉。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饲料在出厂前已存在严重水分超标或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导致霉菌在整个包装内广泛繁殖。虽然多数情况下成品水分检测合格,但如果前期工艺控制不当或仓储管理缺失,仍可能发生此类问题。
  针对上述各类霉变现象,必须从生产、包装、运输和储存全链条入手,实施系统性防控。首先,确保颗粒饲料在冷却塔中充分冷却至关重要,应保证出料温度不超过环境温度5℃。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调整冷却塔的料位器高度、优化布料与卸料装置以保持料层均匀、配置匹配的冷却风机并科学调节风门大小。同时,加强生产前的排水确认工作,由带班长现场检查,或采用快速检测方法在5分钟内测定调质后半成品的水分,确保达标后再投入后续工序。
  其次,预防缝口团状霉变的关键在于防雨、防潮、防吸湿。饲料包装标签应明确标注储存要求,提醒用户将产品置于通风、干燥、洁净的环境中。运输途中须避免淋雨,堆放时应垫高离地,远离墙面,防止地面返潮。对于长期库存的饲料,建议定期翻动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最后,防范块状霉变的核心是避免日晒。所有袋装饲料在存放时应远离直射阳光,不得露天堆放。在高温、强光天气下进行远距离运输时,必须使用油布或其他遮光隔热材料覆盖车厢,减少太阳辐射带来的温升效应,从而抑制水分蒸发与冷凝循环。此外,改进包装材料的防潮性能,如采用双层复合膜或添加防潮涂层,也能有效提升产品的抗霉变能力。
  综上所述,饲料霉变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生产工艺、环境控制与管理细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从源头抓起,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霉变风险,保障饲料安全稳定,助力养殖业健康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