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长期以来在畜禽饲料中占据核心地位,其饲料消费占比始终超过总消费量的50%。作为一种高能量饲料原料,玉米直接影响着猪、禽、牛、羊等各类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然而,在2025年秋季的收获季节,全国多地受连续阴雨天气影响,新玉米在品质上面临严峻考验,主要表现为水分偏高、抗性淀粉含量较高以及霉变风险上升三大问题。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动物消化不良、腹泻、采食量下降甚至中毒等后果。但通过科学合理的加工与饲喂管理,仍可实现新玉米的安全高效利用。
  首要问题是高水分带来的储存难题。新收获的玉米水分普遍在25%以上,远高于安全储存所需的14%标准。过高的水分不仅容易导致霉菌滋生,还会加速营养成分的流失。为此,必须采取有效干燥措施。推荐采用低温烘干技术,将温度控制在60℃以内,以最大限度保留维生素等热敏性营养物质。晾晒也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方式,但需注意防雨防潮。对于无法及时干燥的高水分玉米,湿贮发酵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技术手段——将含水量在28%至33%之间的带芯带皮玉米粉碎后,加入专用乳酸菌制剂进行裹包青贮。经过30天左右的密封发酵,不仅能长期保存营养,还能显著提升蛋白质利用率和整体消化率,特别适用于反刍动物如奶牛和肉牛。此外,在使用高水分玉米时,应根据实际水分含量调整日粮配方,适当增加玉米比例或补充油脂、蛋白原料,确保能量和营养浓度不被稀释。
  其次,抗性淀粉是影响新玉米饲用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难以被动物自身酶系统分解,尤其对单胃动物如猪和家禽影响较大,易造成肠道负担加重、腹泻频发。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促熟化’。最有效的自然方法是陈化处理:将干燥后的玉米置于通风、阴凉、干燥的环境中储存4到6周,使其经历‘后熟’过程,抗性淀粉会逐渐转化为易消化淀粉。与此同时,必须坚持‘渐进式过渡饲喂’原则,严禁一次性全部替换旧玉米。建议设置7至10天的过渡期,初始阶段用新玉米替代20%的陈玉米,之后每天递增约10%,并密切观察动物的采食行为、粪便形态及生长表现,及时调整节奏。为进一步提升消化效率,可在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如淀粉酶和糖化酶,直接帮助分解复杂碳水化合物。配合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还能优化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整体消化吸收能力。
  霉变及其伴随的毒素污染是新玉米使用的最大安全隐患。潮湿环境极易诱发黄曲霉、镰刀菌等产毒霉菌繁殖,产生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ZEN)等有害物质。这些毒素具有强毒性、累积性和隐蔽性,轻则抑制免疫、降低生产性能,重则导致繁殖障碍甚至死亡。因此,必须实施全方位防控策略。从源头抓起,收储过程中应严格剔除霉变粒、破损粒和杂质,优先选用籽粒饱满、色泽正常的玉米。在储存或青贮环节,可添加饲料级丙酸钙、双乙酸钠等安全防霉剂,抑制霉菌生长。在配制成品饲料时,建议加入蒙脱石、硅藻土等高效霉菌毒素吸附剂,或采用微生物降解酶制剂,针对性分解毒素分子。更重要的是,建立质量检测机制——在大规模饲喂前,务必送样至专业机构检测关键毒素指标和发酵品质(如pH值、乳酸含量),依据检测结果结合不同动物的耐受阈值,制定科学使用方案。
  针对不同畜禽种类,还需采取差异化饲喂策略。对于猪群,尤其是母猪和仔猪,要特别警惕玉米赤霉烯酮引发的假发情、外阴红肿等问题,以及呕吐毒素导致的厌食和呕吐现象;必须严格执行陈化与过渡程序,并加强肠道保护措施。在家禽饲养中,高水分玉米会稀释日粮能量密度,影响蛋鸡产蛋率和肉鸡增重效率,需精准调整配方结构,并额外添加复合酶制剂以改善消化;同时保证饮水清洁充足,因饲喂新玉米期间家禽饮水量往往增加。对于奶牛和肉牛,湿贮发酵玉米是一种极为推荐的技术路径,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但在开窖使用前必须进行全面质量检测,确保pH值处于4.5至5.4的理想范围,且各项毒素指标合格,方可全量或部分替代传统玉米粉或压片玉米。
  综上所述,面对2025年秋季特殊气候条件下带来的新玉米饲用挑战,养殖从业者应秉持‘防霉变、促熟化、稳过渡’三大核心原则。通过科学干燥、合理发酵、精准配方调整、有效酶制剂应用及严格的毒素防控体系,不仅可以化解潜在风险,还能充分挖掘新玉米的营养价值,保障畜禽健康与生产效益的稳定提升。只有将管理细节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从‘收成难’到‘用得好’的转变。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