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雨水频繁降临,空气湿度居高不下,给正处于收获期或已入库储存的玉米带来了严峻考验。潮湿的环境为霉菌的滋生提供了理想条件,一旦玉米受潮发霉,不仅会导致品质严重下降,更可能产生黄曲霉素等强致癌物质,威胁人畜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当前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玉米的防霉工作,将科学储粮作为田间管理与产后保障的核心任务。提前预防、及时干预,是确保丰收成果的关键所在。
  要从根本上杜绝玉米霉变,必须从收获、干燥到仓储全过程严格把控。首先,把握最佳收获时机至关重要。应尽量选择连续晴朗天气进行收割,避免在清晨露水未干或降雨前后操作。密切关注气象预报,抢在阴雨来临前完成采收,能有效减少田间湿度过高带来的风险。收获后的玉米含水量普遍偏高,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发霉,因此降水干燥成为整个储存环节的核心步骤。
  在干燥方式上,农户可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选择。对于小规模种植者,田间晾晒仍是经济实用的方法。建议将玉米果穗均匀摊铺于通风良好的晒场,厚度不宜过厚,并勤加翻动以促进水分蒸发。采用‘搭架挂晒’或利用楼房阳台、屋顶等立体空间晾晒,可有效避免玉米直接接触潮湿地面,进一步提升干燥效率。而对于种植面积较大或遭遇持续阴雨天气的情况,机械烘干则是更为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通过专业设备可在短时间内将玉米水分降至安全储存标准(12.5%至13%以下),极大降低霉变风险。
  仓储环境的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在玉米入仓前,必须对粮仓、编织袋、茓子等储具进行全面清理,清除残留谷物、粉尘和杂质,减少潜在的霉菌来源。仓库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性能,地面需铺设木板或塑料薄膜作为防潮层,防止底部吸湿返潮。堆垛之间应预留通风通道,必要时可使用鼓风机辅助通风降温。低温环境有助于抑制微生物活动,有条件的家庭可考虑在低温季节入仓或采取隔热措施。此外,定期巡查必不可少——每隔几天检查一次粮堆温度和湿度,嗅闻是否有异味出现,一旦发现局部发热或潮湿迹象,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即便做好万全准备,仍有可能出现霉变情况。此时应根据霉变程度分类处置,避免盲目处理导致更大损失。若仅发现个别籽粒轻微发霉,属于初期阶段,应及时人工挑拣剔除霉粒,与完好的玉米彻底隔离,防止交叉污染。挑出的霉变玉米即使经过淘洗和暴晒,也不得重新混入健康粮食中用于食用或饲喂家禽家畜,建议单独加工为工业用途或尽早处理。
  当出现局部霉变,如部分玉米结块、发热或散发轻微霉味时,说明霉菌已有一定扩散。此时应立即将该区域的玉米全部清出仓外,在阳光下充分晾晒,并对原存放位置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同时仔细排查周边粮堆,查看是否已有隐性感染,做到早发现、早控制。若玉米已出现大面积发黑、质地酥软、散发刺鼻霉臭味,则属于严重霉变,内部极可能已积累大量黄曲霉素。这类毒素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普通蒸煮无法分解,对人体和动物具有强烈毒性,必须坚决废弃,严禁作为食品或饲料使用。
  对于严重霉变的玉米,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深埋于远离水源和居住区的地下,并覆盖生石灰消毒,防止毒素渗入土壤和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切勿随意丢弃或喂养牲畜,以免引发中毒事件。归根结底,‘防’永远胜于‘治’。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保持高度警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成果。希望广大农户抓住雨停间隙,及时通风、晾晒、检查,筑牢玉米储存的安全防线。科学种植加上科学储粮,才是真正完整的丰收保障,愿每一份辛劳都能换来安心满满的收获。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