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玉米在养殖业中广泛使用,但其潜在问题不容忽视。其中,抗性淀粉含量高是首要难题。抗性淀粉分为RS1、RS2、RS3和RS4四种类型,而新玉米中以RS1和RS2型为主。RS1型属于物理包埋淀粉,由于细胞壁或蛋白质的隔离作用,导致淀粉酶难以接触并分解,即使经过粉碎处理,仍可能存在完整的胚乳细胞结构,从而在动物小肠中无法被有效消化,最终进入大肠。RS2型则是天然具有抗消化特性的淀粉颗粒,其内部由多层环状微晶束构成,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侧链平行排列,通过氢键形成致密稳定的晶体结构,进一步阻碍了酶的作用。这类抗性淀粉虽在人类食品领域被视为一种有益的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并促进脂肪代谢,适合用于减肥产品开发,但在畜禽饲养中却可能引发软便、腹泻等问题,降低饲料报酬率,影响养殖效益。
  其次,新玉米普遍存在水分偏高的问题。根据区域差异,华北地区的新玉米含水量通常在15%至20%之间,而东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甚至高达20%至30%。即便经过晾晒处理,多数情况下水分仍在17%左右。高水分不仅缩短了玉米的储存周期,容易导致霉变加速,还会直接影响其营养价值。水分过高会削弱维生素的活性,破坏日粮营养平衡,导致能量密度下降。为了弥补能量不足,畜禽往往会增加采食量,但这反而降低了饲料转化效率,造成资源浪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高水分本身并非直接引起腹泻的原因,但它为后续霉菌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间接加剧了健康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新玉米中潜在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以及烟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F-2)具有类雌激素活性,对不同阶段的猪只影响各异:小母猪可能出现外阴红肿、假发情;后备母猪则表现为不发情、屡配不孕;妊娠母猪易发生流产、早产或产死胎;种公猪则出现睾丸萎缩、性欲减退等生殖系统异常。新生仔猪也可能因母体传递毒素而出现阴门红肿、八字腿等症状。呕吐毒素主要损伤消化道和皮肤,引发厌食、呕吐、腹泻及黏膜炎症,同时抑制蛋白质合成,损害免疫系统,妊娠母猪摄入后还可能导致胎儿死亡。
  T-2毒素毒性强烈,可侵害肝脏、肾脏、骨髓、胸腺及生殖腺等多个器官,通过干扰DNA和蛋白质合成,导致组织功能紊乱,并破坏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包括口腔溃疡、胃肠出血、腹泻腹痛,严重时可致全身器官出血坏死。此外,该毒素还会显著削弱动物免疫力,使其更易感染疾病。烟曲霉毒素(FUM)在玉米中含量尤为突出,主要攻击呼吸系统,引起肺部病变、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猪只痉挛、麻痹甚至死亡,发病率可达50%,死亡率高达90%。它同样会影响妊娠母猪,造成流产,并持续损害免疫机能。这些毒素往往在玉米收获前后因潮湿环境滋生,若未及时检测和处理,将对整个养殖链条构成重大威胁。
  面对上述问题,科学合理地使用新玉米至关重要。首先建议养殖户避免立即使用当年收获的新玉米,应提前储备陈化玉米,或将新玉米存放一个月以上再投入使用,以降低抗性淀粉含量和水分。其次,切勿因新玉米能量偏低而盲目添加油脂——由于其含有约6.5%的抗性淀粉,额外加油脂反而会加重肠道负担,加剧腹泻情况,得不偿失。饲料企业应在配方设计上做出调整,适当提高能量水平,重新平衡营养配比,确保畜禽获得充足且均衡的营养。同时,警惕部分业务员夸大宣传‘需大量使用脱霉剂’的做法,过量使用脱霉剂虽能暂时掩盖毒素危害,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使用可能延误正确干预时机,给养殖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唯有从源头把控质量、科学储存、精准配饲,才能真正实现安全高效养殖。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