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储备和畜禽饲料中占据关键地位。新收获的玉米因代谢活动旺盛,抗性淀粉易转化为非抗性淀粉,通常在一年内被称为“新玉米”。随着储存时间延长,玉米内部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变化,导致其营养成分和品质发生变化。当储存超过三年时,玉米被定义为“陈化粮”,而这类玉米在畜禽养殖中仍常被使用。然而,关于陈化玉米对动物生产性能和营养消化吸收的影响尚不充分。因此,深入探讨陈化玉米在生长猪饲粮中的营养价值,对于科学合理利用库存玉米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取2014年储存的黑龙江产陈化玉米(储存期三年)与2017年的新玉米(储存期一年)进行对比,旨在评估陈化玉米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及能量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采用‘DLY’三元杂交猪作为试验动物,依据NRC(2012)营养标准配制全价日粮,其中陈化玉米组和对照组分别以相应玉米为主要能量来源,占比达60%。所有试验猪在同一环境下饲养,每日定时喂食三次,并保证自由饮水,日常管理严格按照养殖场规程执行。
试验持续30天,期间记录采食量并测定初始体重和末重,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以及料重比(F/G)。随后进入为期12天的代谢试验,包括适应期、预饲期和粪尿收集期。粪便采用全收法收集,每次排泄后立即添加10%硫酸和甲苯防腐,并冷冻保存;尿液同样24小时连续收集,加入酸性保护剂后混匀取样冷藏。通过实验室分析测定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等养分的表观消化率,并根据经典公式计算日粮的表观消化能(ADE)和表观代谢能(AME)。数据经Excel整理后,使用SPSS 23.0进行非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理化检测结果显示,陈化玉米与新玉米在干物质、粗蛋白、淀粉等主要成分上差异不大,但陈化玉米的脂肪酸值高达73.90 mg KOH/100g,是新玉米(32.70 mg KOH/100g)的1.79倍,已接近国家规定的“不宜存”标准(≥65 mg KOH/100g),表明其脂质氧化程度较高。同时,丙二醛(MDA)含量上升8.33%,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脂质过氧化。不过,两种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等三种主要霉菌毒素均未超标,安全性可控。
在生长性能方面,两组间始重、末重、ADFI、ADG和F/G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尽管陈化玉米经历了长期储存,但在本试验条件下并未明显影响生长猪的整体生产表现。这一结果与部分文献报道中陈化玉米导致采食下降或增重减缓的现象有所不同,可能与猪种、日粮结构及饲养管理水平有关,反映出不同动物模型对陈化饲料的耐受性存在差异。
值得关注的是,在营养消化方面,陈化玉米表现出独特优势。其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较新玉米极显著提高10.10%(P<0.01),灰分消化率则显著降低36.63%(P<0.01),而干物质、粗脂肪、纤维类物质的消化率无显著变化。更进一步地,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普遍提升: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多种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均有极显著改善,增幅最高达16.17%(甘氨酸)。这表明陈化过程可能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或抗营养因子的活性,反而促进了蛋白质的酶解与吸收。
尽管如此,陈化玉米的日粮总能略低于新玉米(15.72 MJ/kg vs. 15.89 MJ/kg),导致其表观消化能(9.70 MJ/kg)和表观代谢能(7.85 MJ/kg)虽略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这一结果可能与其较高的粗纤维含量(2.00% vs. 1.75%)相关,因纤维会稀释有效能浓度并加快肠道 transit 时间,从而影响能量释放与吸收效率。此外,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变化也可能参与调控能量代谢路径。虽然当前数据未显示能量利用受损,但仍需警惕高纤维水平对长期饲喂效果的潜在抑制作用。
综合来看,本研究表明,在合理配比下使用60%的三年期陈化玉米替代新玉米,不会对生长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造成负面影响,反而显著提升了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的消化利用率。尽管其脂肪酸值偏高、脂质氧化迹象明显,只要霉菌毒素控制得当,陈化玉米仍具备良好的饲用价值。该研究为粮食轮换体系中陈化玉米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实际应用中结合抗氧化措施(如添加维生素E、硒等)以延缓氧化进程,并定期监测饲料品质,确保畜禽健康与生产效益的双重保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