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黄淮海地区持续遭遇连绵阴雨天气,给玉米秋收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潮湿的环境不仅延缓了收割进度,更让田间的玉米面临严重的霉变风险。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姚彦坡指出,长时间的高湿条件为霉菌繁殖提供了天然‘温床’,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对粮食质量、农民收入乃至公众健康构成多重威胁。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黄曲霉、镰孢菌、青霉等有害真菌极易在玉米籽粒上滋生蔓延。这些真菌不仅会导致玉米品质下降、储存寿命缩短,更会在代谢过程中产生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强毒性物质。这些毒素具有致癌、致畸和免疫抑制作用,一旦进入食物链,可能通过饲料或食品对人体肝肾功能造成长期损害。姚彦坡特别强调:‘霉变问题不仅是粮食损失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农民‘钱袋子’和‘健康线’的重大民生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传统收储运环节中的操作习惯进一步放大了健康风险。许多农户在收割、搬运和脱粒过程中缺乏基本防护,长时间暴露在含有大量霉菌孢子的空气中。这些微小颗粒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发过敏性肺炎、真菌性支气管炎等职业性呼吸道疾病。此外,皮肤接触或误食受污染的粮食,也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影响多个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
  面对严峻形势,如何实现‘既保粮、又护人’?姚彦坡研究员系统提出四项关键防控举措,构建从田间到仓储的全链条科学管理体系。第一,提升认知水平,推动防护意识转变。他建议基层农业技术部门充分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开展专题培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讲清霉菌危害与防控原理,帮助大家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防范’。只有真正理解风险,才能自觉落实措施。
  第二,规范作业流程,强化个人防护。姚彦坡明确指出,在进行玉米收割、脱粒、晾晒等高风险操作时,农户必须佩戴符合标准的KN95级防颗粒物口罩,并根据实际情况穿戴工作服、手套等防护装备,最大限度减少吸入和接触霉菌孢子的机会。作业结束后应及时更换衣物并清洗身体,避免将污染物带回家中生活区域,防止二次暴露。
  第三,抢抓产后处理‘黄金窗口期’,推广现代烘干技术。控制水分是抑制霉菌生长最有效的手段。姚彦坡强调,应尽快将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14%以下的安全储存标准。各地应加快推广机械化烘干设备,鼓励建设区域性烘干中心,解决散户烘干难的问题。在极端情况下,可在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国家批准的食品级防霉剂作为应急辅助手段,但绝不能替代干燥核心措施。
  第四,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压实多方责任。政府相关部门需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农业农村部门要牵头制定科学的技术规程,并加强现场督导和技术服务;卫生健康与疾控机构则应加强对真菌感染病例的监测预警,普及健康知识,储备必要的医疗物资,并制定针对群体性真菌中毒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快速响应、妥善处置。
  ‘守住秋粮,就是守住民生底线。’姚彦坡总结道,科学收储玉米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更是践行‘人民至上、健康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秋收保卫战,需要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和社会共治,更离不开每一位农民朋友对科学方法的理解与坚持。唯有如此,才能在这场‘湿’局中稳住丰收的成果,端牢中国的饭碗。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