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品质教保料的生产过程中,玉米作为核心原料,其品质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稳定性和营养价值。近年来,随着饲料行业对精细化管理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玉米的精选与品评。尤其是在华北地区,一些先进企业已建立起多达二十八项的玉米品评指标体系,在我多年为全国教保料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关键但常被忽视的指标——‘不完善粒’。这一指标看似细微,实则对饲料品质影响深远,若控制不当,极易导致营养流失、霉变风险上升,甚至影响动物采食和健康。因此,深入理解并严格把控‘不完善粒’,是迈向精品教保料不可或缺的一环。
  根据国家标准定义,‘不完善粒’是指那些虽受到损伤但仍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玉米颗粒,主要包括六大类:虫蚀粒、病斑粒、破碎粒、生芽粒、生霉粒和热损伤粒。这些颗粒虽然未完全失去利用价值,但如果在原料筛选阶段未能有效剔除,将显著降低整批玉米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进而影响教保料的整体质量。遗憾的是,目前仍有部分企业在玉米验收时仅关注容重、水分、色泽等表面指标,而忽略了这些内在的‘隐形杀手’。
  首先是虫蚀粒,指被蛀食性害虫侵入并在内部形成孔道或隧道的玉米粒。这类玉米不仅因组织被啃食而导致能量和蛋白质含量下降,更严重的是,虫蛀造成的空腔容易积聚湿气,成为霉菌滋生的温床。一旦环境湿度升高,极易引发二次污染,进一步产生霉菌毒素,威胁畜禽健康。因此,即便虫孔微小,也应视为不合格原料予以剔除。
  其次是病斑粒,即玉米籽粒表面带有明显病害痕迹,且病变已深入胚部或胚乳部分的颗粒。由于胚是玉米的生命活性中心,富含脂肪和维生素,一旦受损,不仅会加速油脂氧化酸败,还会导致整体代谢能下降。此外,某些植物病原菌残留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严格限量。
  破碎粒则是指籽粒破损面积达到或超过五分之一的颗粒。这类玉米由于表皮完整性被破坏,呼吸作用增强,更容易吸潮发热,加快陈化过程。同时,破碎面暴露在外,为霉菌和细菌的侵入提供了便利通道,储存稳定性大大降低。尤其在高温高湿季节,破碎粒往往是霉变最先发生的起点。
  生芽粒也不容小觑。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芽或幼根已经突破种皮;二是虽未破皮,但胚部表皮出现明显破裂或隆起,有清晰的萌发迹象。这类玉米内部淀粉和糖类已被大量消耗用于发芽代谢,导致能量水平急剧下降。更为危险的是,湿润的萌发环境极易诱发霉菌繁殖,增加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的风险。
  生霉粒顾名思义,就是籽粒表面已出现肉眼可见霉斑的玉米。这已是明显的霉变信号,说明霉菌已在玉米上定殖并繁殖。此类玉米不仅适口性差,动物拒食率高,更重要的是可能含有超标的霉菌毒素,如呕吐毒素、T-2毒素等,长期摄入将严重损害肝肾功能和免疫系统。即使经过脱霉处理,也无法完全消除所有毒素,因此必须坚决杜绝进入生产线。
  最后是热损伤粒,分为自然热损伤和烘干热损伤两类。前者多因仓储过程中通风不良导致局部发热变色,后者则源于烘干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这类玉米籽粒颜色加深,呈焦褐色,蛋白质发生变性,赖氨酸等关键氨基酸遭到破坏,营养价值显著降低。同时,高温还会产生不良气味,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导致仔猪采食量下降,生长迟缓。因此,科学控制烘干工艺和储存条件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不完善粒’虽为一项细分指标,却涵盖了从田间到仓储全过程的质量隐患。要真正实现教保料的精细化生产,就必须建立系统化的玉米品控流程,配备专业检测手段,对每一项不完善粒类型进行分类识别与定量评估。只有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才能确保原料的纯净与稳定,从而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端精品教保料。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