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子宫内膜炎是当前规模化猪场中最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对湖南、广东、河南、广西、海南、吉林和黑龙江七个省份共437家规模猪场的调查发现,在所有非正常淘汰的母猪中,超过70%的个体是因子宫内膜炎导致繁殖性能下降而被淘汰;同时,60%以上的弱仔猪也与母猪子宫内环境不良密切相关。在当前猪价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提升母猪利用率、降低淘汰率、减少弱仔发生已成为猪场降本增效的关键所在。
  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猪场资源有限,必须精准投入,优先保护那些具有高生产价值的母猪。因此,识别出易发子宫内膜炎的重点母猪群体,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是提升整体繁殖成绩的核心环节。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以下五类母猪尤为值得关注。
  第一类是产程超过4.5小时的母猪。长时间分娩会导致母猪体力严重透支,伴随剧烈疼痛引发机体代谢紊乱,免疫力显著下降。同时,子宫和产道容易出现出血、水肿甚至血肿,产后恶露排出不畅、便秘频发,子宫复旧延迟,极易诱发细菌感染,最终发展为子宫内膜炎。这类母猪若未及时干预,往往在下一个情期难以正常发情配种。
  第二类是每胎产仔数超过13头的高产母猪。虽然产仔多代表繁殖性能优异,但产仔数量越多,分娩时间通常越长,体力消耗越大,子宫负担加重,产后恢复缓慢。此外,大量胎儿通过产道会造成组织损伤,增加感染风险。这类母猪是猪场的核心生产力,一旦因子宫炎被淘汰,经济损失巨大,必须给予特别护理。
  第三类是头胎母猪和原种母猪。头胎母猪由于产道尚未充分扩张,加之胎儿相对较大、食欲旺盛,常出现难产现象,导致产道撕裂或水肿,产后感染概率显著升高。而原种母猪引进成本高、遗传价值大,任何非正常淘汰都会造成重大损失。这两类母猪不仅需要精细管理,更应在围产期加强监控与保健。
  第四类是经历过人工助产(手掏)的母猪。尽管助产有时不可避免,但人为操作极易将外界细菌带入子宫,即使手部清洁到位,也无法完全避免污染。助产后常见产道严重水肿,部分母猪甚至在第二次助产时无法顺利插入手臂。此类母猪产后感染风险极高,必须立即进行消炎和清宫处理,防止炎症扩散。
  第五类是产后出现外阴严重水肿或产出黑胎(死胎腐败)的母猪。这些症状往往是子宫内已发生感染的信号,表明可能存在胎衣残留、死胎滞留或恶露腐败等情况。如不及时治疗,腐败物会在子宫内持续释放毒素,破坏子宫内膜结构,影响后续发情与受孕,最终导致母猪提前淘汰。
  针对上述高风险母猪,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首先,应做好产后清洗消毒工作。母猪分娩结束后,在胎衣完全排出后,立即使用0.1%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后躯、外阴及尾根部位进行彻底清洗并擦干。此时子宫颈处于开放状态,外部消毒能有效减少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会,降低感染压力。
  其次,必须落实产后清宫措施。建议在母猪分娩后24小时内,按照人工输精的方式向子宫内投放1至2颗专用宫炎栓(如猪易自营宫炎栓)。该类产品可刺激子宫平滑肌产生节律性收缩,促进胎衣碎片、死胎残骸及恶露等异物排出,防止其在子宫内腐败发酵。同时,宫炎栓还能促使子宫内脓包成熟破溃,加速脓液排出,修复受损黏膜,加快子宫复旧进程。
  再次,强化产后消炎不可忽视。对于上述五类高危母猪,仅依靠常规消炎方案往往难以奏效。建议选用对厌氧菌高度敏感的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注射液,每次30毫升,每日一次,连续使用三天。此类药物能有效覆盖产后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链球菌及厌氧菌等,显著降低子宫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母猪子宫内环境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胎儿发育质量、仔猪成活率以及母猪下一繁殖周期的受孕能力。子宫内膜炎不仅影响个体母猪的使用年限,更会波及整个猪群的繁殖效率。因此,建立以重点母猪识别为基础、以清洗消毒、清宫处理和强化消炎为核心的综合防控体系,是提升猪场生产成绩、延长母猪使用寿命、实现节本增效的重要保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