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养猪业对生产效率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猪场开始引进高产品系母猪,如丹系、法系或PIC等。这些品系母猪在窝产总仔数方面表现出色,短期内显著提升了繁殖成绩。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尽管产仔多,但因母猪奶水不足,导致仔猪被压死、饿死的情况频发,最终使得断奶成活率偏低,窝断奶数提升不明显。这种“高产不高效”的现象已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瓶颈问题。究其根源,并非仔猪护理不到位,而是母猪自身的泌乳能力未能匹配其高产潜力。
  在实际生产中,不少猪场已经意识到奶水不足带来的危害,但应对措施往往“治标不治本”。例如,频繁使用代乳粉、反复调栏或将仔猪寄养给奶妈猪,不仅大幅增加了产房员工的工作强度,而且效果有限。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做法忽略了问题的核心——母猪本身泌乳功能的发育与维持。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应聚焦于如何系统性地提升母猪的泌乳力,尤其是在乳腺发育的关键阶段进行精准干预。
  首先,在品种选择上必须坚持科学决策。‘选择大于努力’并非空话,不同品系的母猪各有优势与局限。例如,某些品系虽产仔数高,但泌乳力相对偏弱;而另一些则在哺乳性能上表现优异。因此,猪场不能仅以产仔数作为选种唯一标准,还需综合考量自身的管理水平、营养供给能力、设施条件以及市场定位(是追求产仔数量还是断奶重量)。更重要的是,任何高产品系的潜力发挥都依赖于与其相匹配的精细化饲养管理体系,否则再优良的基因也无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其次,后备母猪和妊娠期的科学培育是确保乳腺正常发育的基础。乳腺发育有两个关键窗口期:第一个是在后备母猪90日龄至初情期之间,这是乳腺实质组织的初次快速生长期。若此阶段饲喂不当导致体况过肥,脂肪和结缔组织过度沉积,将直接抑制泌乳细胞的生成,甚至影响终身泌乳能力。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采食量,选用优质后备料,保证氨基酸的均衡摄入,并通过公猪诱情等方式促进性成熟,间接支持乳腺发育。
  第二个关键期是妊娠70至90天,此时乳腺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在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的共同作用下,腺泡和导管系统迅速增殖。研究表明,此阶段若采食量过高,反而会抑制乳腺实质发育,减少分泌细胞数量。因此,应适当降低饲喂量,避免后期过度攻胎造成母猪肥胖,进而引发难产、食欲恢复慢等问题,影响产后泌乳启动。同时,建议在此阶段提升饲料中赖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关键氨基酸的含量,以支持乳腺组织的高效构建。
  进入哺乳期后,管理重点由‘促进发育’转向‘维持功能’。分娩后孕激素骤降,催乳素大量释放,泌乳机制正式启动。此时,保障母猪最大化的采食量至关重要,因为乳汁中的营养主要来源于饲料和饮水。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30升以上,确保代谢通畅。此外,乳汁的定期且彻底排空是维持泌乳活性的关键——必须让每头母猪的有效乳头都被活力强的仔猪充分吸吮,尤其是初产母猪,在产后7天内尤其需要关注乳头利用率。同时,做好新生仔猪的初乳管理和寄养工作,确保每头仔猪都能及时获得免疫保护。
  与此同时,产后子宫健康管理不容忽视。对于产程长、死胎多或经历人工助产的母猪,极易发生子宫炎,进而影响泌乳启动。建议在产后立即进行清宫处理(如使用宫炎净100ml配合林可霉素20ml),并肌注长效抗生素(如头孢斯特壮10ml/头),以预防感染,保障母猪健康与泌乳状态稳定。
  在基础管理到位的前提下,还可通过人工干预手段进一步优化泌乳性能。例如,从后备母猪体重达到50公斤起,改用专用后备料,并在饲料中添加功能性添加剂‘仔多多’(0.5kg/吨),有助于补充生殖营养,刺激乳腺早期发育。在围产期,可在饲料中加入‘奶多多’类促乳产品:产前3至5天每天每头给予1片,产后15天内增至每天2片,有效促进乳腺功能完善和乳汁合成。这类添加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饲料中营养配比的不足,提升整体泌乳水平。
  综上所述,解决高产母猪‘产得多、养不活’的问题,不能仅靠临时补救措施,而应建立一套贯穿后备期、妊娠期到哺乳期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只有从品系选择入手,结合科学饲养、精准营养与必要的人工干预,才能真正实现‘高产亦高效’的目标,推动猪场生产效益迈向新台阶。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