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引种是更新猪群血缘、提升遗传性能、增强繁殖效率和维持长期生产活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引种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带来优质基因,更可能成为外部病原入侵的突破口。一次疏忽大意的引种操作,极有可能引发非洲猪瘟、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暴发,造成全场性疫情,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因此,构建系统化、标准化、全流程的引种管理体系,已成为现代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中最核心的一环。
  成功的引种绝非临时起意,而是始于周密策划与精准评估。首先,必须明确引种目标:是为了淘汰老龄母猪、扩大核心群规模,还是引入特定优良基因以改良种群?不同的目标决定了引种数量、后备猪胎次结构以及品种选择。同时,应制定清晰的选种标准,如体型健壮、乳头不少于7对、肢蹄结实无畸形等关键表型特征,确保引进个体具备良好的生产潜力。
  紧接着,隔离舍的建设与准备至关重要。理想的隔离舍应位于主生产区下风向至少100米以外,拥有独立的进出通道、专用饲养工具和完整的粪污处理系统,形成物理上的‘防火墙’。在引种前,必须对隔离舍进行彻底清洗、多轮消毒,并空栏干燥不少于7天。建议通过环境采样检测微生物残留,验证消毒效果,确保环境安全。此外,人员配备也需提前安排,实行专人专管,杜绝交叉污染风险。
  供种场的选择是整个引种流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健康水平应优先于价格考量。必须要求供种单位提供近期由权威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确认非洲猪瘟、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等主要疫病均为阴性或处于稳定状态。同时,深入了解其免疫程序、药物使用记录及群体生产性能数据,必要时应组织专业人员实地考察,评估其生物安全措施执行情况、饲养管理水平以及猪群整体的精神状态和健康表现。只有经过严格筛选的供种场,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引种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
  运输过程是引种链条中风险最高的环节之一,堪称‘移动的污染源’。必须使用经过彻底清洗、高温消毒并充分干燥的专用运猪车辆,驾驶员须接受基本的生物安全培训。装车前,需查验车辆的洗消记录,并现场检查车厢清洁度与干燥程度。为避免直接接触,严禁供种场车辆靠近本场生产区。应在场外设立专用中转装猪台,或使用本场自有中转车在指定地点完成接驳作业。装猪过程中,应对每头猪进行健康复核,剔除任何出现咳嗽、腹泻、精神萎靡等异常症状的个体。运输时间应避开极端天气,尽量选择气温适宜的时段,并采取防暑保温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运输应激。
  猪只抵达后的隔离驯化阶段,是决定引种成败的核心环节,通常持续6至8周。在此期间,必须严格执行全封闭隔离制度:后备猪不得与场内原有猪群有任何形式的接触,饲养工作由固定人员负责,所有工具、衣物、设备均不得跨区使用。每日需定时监测体温,观察采食量、粪便形态、呼吸状况及行为表现,连续记录至少14天,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
  科学的驯化方案旨在让后备猪逐步适应本场的微生物环境,建立有效免疫力,避免并群后成为传染源。常用方法包括血清驯化——采集本场高胎次(≥3胎)健康母猪的新鲜血清,经处理后饲喂后备猪;粪便驯化——将健康母猪的新鲜粪便均匀撒布于隔离舍地面,使其自然接触;在严格监管下,还可有限度地让后备猪接触非烈性传染病死亡的胎衣或死淘仔猪,以增强免疫应答。与此同时,必须按照本场既定免疫程序,在隔离期内完成猪瘟、伪狂犬、口蹄疫、流行性腹泻等核心疫苗的接种,实现免疫同步。
  在隔离期结束前,必须进行系统的健康评估。采集血样和口腔液样本送至专业实验室,检测关键病原是否呈阴性,并确认疫苗抗体水平达标。只有检测合格的个体,才具备并群资格。此外,还应利用性欲旺盛的试情公猪每天进行诱情,记录发情时间,实现发情周期的同步化管理,为后续配种计划打下基础。
  正式并群时,应选择体况相近、发情周期同步的母猪组成小群逐步合群,避免将单头后备母猪直接投入大群,以防激烈打斗导致应激或受伤。并群后仍需密切观察一周,重点关注采食、活动、呼吸及群体互动情况,确保平稳过渡。一旦在隔离期间发现疑似重大疫情,如非洲猪瘟等,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封锁隔离区域,禁止人员与物资流动,第一时间上报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在官方指导下实施精准扑杀与无害化处理,坚决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总而言之,猪场引种不是简单的购销行为,而是一项涵盖前期规划、中期管控与后期管理的系统性生物安全工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将外部风险拒之门外,将潜在隐患化解于隔离之中。唯有摒弃侥幸心理,以战备状态对待每一次引种,严格落实供种场评估、规范运输流程和科学隔离驯化三大支柱措施,才能真正实现遗传资源的安全导入,保障猪场现有群体的健康稳定,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而安全的动力。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