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分娩是养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既关系到仔猪的成活率,也直接影响母猪的产后健康。在实际生产中,应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尊重母猪自然分娩的生理规律,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胎儿损伤、难产或产后并发症。然而,在必要时刻提供科学、及时的帮助,仍是保障顺利产仔的关键。那么,在母猪分娩过程中如何正确协助?又有哪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需要特别关注呢?
  当母猪开始出现阵发性努责时,说明分娩即将开始。此时接产人员应密切观察,通常在几次努责后几分钟至十五分钟内就会产出第一头仔猪。胎儿娩出时,应迅速用手接住,防止其坠地造成外伤。若仔猪已被胎膜包裹,需立即小心撕破胎膜,确保其能尽快自主呼吸。同时,要及时清理仔猪口鼻中的黏液,可用干净毛巾擦拭,帮助其建立有效呼吸。此外,在母猪外阴部涂抹专用接生粉,有助于抑制细菌滋生,降低产后感染风险。
  脐带处理是新生仔猪护理的重要一环。仔猪脐带较长,内部常残留2~3毫升富含造血干细胞的脐血。这些血液对新生仔猪的免疫系统发育和造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的做法是将仔猪半仰卧放置,一手握住脐带远端,另一只手从远端向脐眼方向反复轻勒,促使脐血通过脐肝管回流至体内。此过程应持续至脐动脉搏动完全停止,确保所有脐血被充分回收。若脐血滞留于残余脐带中,极易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增加感染几率。
  断脐操作必须规范且无菌。首先,在距离仔猪腹部约10厘米处用手紧握脐带,然后将其中的血液向腹腔方向挤压,确保血液完全回流。随后在距肚脐4~5厘米的位置用已消毒的细线结扎,并在此处剪断脐带。断端需立即用碘酒彻底消毒,防止病原入侵。为避免仔猪活动时牵拉伤口,建议使用卫生胶布将脐带轻轻固定于腹部下方。若发现脐周出现红肿、硬结等现象,提示可能已发生脐炎,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断脐完成后,应立即用接生粉将仔猪全身擦干,特别是皮肤褶皱处,以加速体表干燥,减少热量流失,预防低体温症。擦干后可轻拍去除多余粉末,随即放入预热好的保温箱中,维持适宜环境温度。接生粉不仅能促进脐带干燥和快速脱落,还能形成保护层,阻隔细菌侵入,提升仔猪存活率。与此同时,产房应及时清理胎衣、脏垫草等污染物,更换洁净干燥的垫料,保持圈舍卫生,为母猪恢复和仔猪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仔猪出生后12至24小时内,应进行剪牙和断尾操作。使用经高温或酒精消毒的剪牙钳,在齐牙根处剪除上下颌的两对犬齿,避免仔猪因争抢乳头而咬伤同伴或母猪乳头,减少乳房炎的发生风险。断尾则选择在尾根三分之一处进行,使用消毒剪尾钳完成切割,并立即在伤口涂抹接生粉,起到止血和促进愈合的作用。这两项操作虽小,却对后期饲养管理至关重要,能显著降低咬斗、感染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
  新生仔猪免疫力较弱,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极易发生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因此,在仔猪出生后、尚未吮吸初乳前,应口服2毫升‘生命源’等益生菌制剂,帮助有益菌快速定植于肠道,抑制有害菌繁殖,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这一措施能有效减少哺乳期腹泻的发生率,提高仔猪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结合早期吃上初乳(出生30分钟内),可为其提供丰富的母源抗体,全面构建初期免疫防御体系。科学的产程管理和精细化的产后护理,是实现高产高效养猪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