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的妊娠期约为114天,加上哺乳期和空怀期约30天,这意味着成年母猪在其生产周期中大约80%的时间都处于怀孕或恢复繁殖状态。因此,一旦发生流产,不仅前期的饲养管理投入前功尽弃,还可能导致母猪繁殖能力下降甚至被淘汰,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尤其是在当前生猪行情良好的背景下,一窝仔猪的价值可达上万元,流产造成的损失令人痛心。要有效预防和控制母猪流产,必须深入了解其诱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综合来看,引起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四大类:传染性疾病、中毒、寄生虫感染以及其他非传染性因素。
  在所有导致母猪流产的因素中,传染性疾病是最常见且危害最严重的类型。其中,猪伪狂犬病是一种典型代表,该病在哺乳仔猪中表现为高热、神经症状和高死亡率;而妊娠母猪感染后虽无明显临床表现,却极易出现流产、产死胎,即使有活仔出生也往往在短时间内死亡。猪乙型脑炎则多发于夏秋季节,与蚊虫传播密切相关,母猪感染后可能出现体温升高、行走不稳等症状,导致流产、早产或产出木乃伊胎,部分新生仔猪还会因痉挛而死亡。此外,公猪常表现为单侧睾丸肿胀,随后变硬,丧失配种能力。
  猪细小病毒是另一大重要病原,主要影响初产母猪,感染后可导致反复配种失败、发情异常,并引发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以及胎儿发育畸形等问题。受感染的死胎通常呈现全身充血、出血、水肿或脱水等特征,整体呈暗红色。猪瘟虽然在近年来得到较好控制,但仍不可忽视——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能不显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造成死胎、弱仔或木乃伊胎。蓝耳病(PRRS)则是当前养猪业中的“顽疾”之一,母猪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部分个体耳尖、乳头、尾部发绀。妊娠早期易流产,中期则多见死胎和弱仔,哺乳期母猪还可能出现无乳、发情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整体繁殖效率。
  除了传染病外,中毒也是导致母猪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为霉菌毒素中毒,尤其是饲料中含有的玉米赤霉烯酮,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可干扰母猪内分泌系统,导致生殖器官病变、不孕、流产或产仔数减少。公猪则可能出现睾丸萎缩、乳腺发育等雌性化现象。若发现猪群中有长期饲喂霉变饲料的历史,且个别个体出现性别特征异常,应高度怀疑霉菌毒素中毒。另一种较为少见但危害严重的中毒类型是麦角中毒,多因摄入被麦角菌污染的谷物引起。麦角毒素会刺激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导致母猪流产,严重时甚至引发子宫脱垂或直肠脱出,尽管体温通常正常,但结合采食史和典型症状即可做出诊断。
  寄生虫引起的流产相对较少,但也不能忽视。其中以猪肾虫病最为典型,成虫寄生于肾盂和输尿管,幼虫可在肝脏形成脓肿。病猪表现为贫血、消瘦、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后躯摇摆或跛行,尿液中常混有脓液。母猪感染后可能出现不孕或流产,仔猪生长迟缓,严重者可因继发感染而死亡。剖检可见肝脏有包囊状脓肿,内含幼虫,输尿管壁增厚并藏有虫体。及时进行驱虫和改善环境卫生是防控该病的关键。
  除此之外,多种非传染性因素也可能引发母猪流产。首先是生殖系统炎症,如慢性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这些炎症可破坏子宫颈的粘液屏障,使病原侵入子宫,引发胎膜炎,最终导致胎儿死亡或流产。这类病例通常零星发生,无传染性,做好产后消炎保健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其次是饲养管理不当,如饲料营养不均衡、缺乏维生素A和E、矿物质不足等,会导致胎盘上皮细胞萎缩并被角质化组织取代,影响胎儿营养供应,从而诱发流产。此外,机械性损伤也不容忽视,例如母猪在抢食、争卧位、进出栏舍时拥挤、受到粗暴驱赶、保定方式错误或互相咬斗等情况,均可能引发流产。某些严重疾病伴随的高热、休克、呼吸急促等症状同样会刺激子宫收缩,导致胎儿提前排出。这类流产多为散发,不具备传播性。
  综上所述,母猪流产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涉及疾病、中毒、寄生虫及管理等多个层面。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养殖户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确保饲料质量,杜绝霉变原料入场;其次,严格落实疫苗免疫程序,重点防控猪瘟、伪狂犬、细小病毒和蓝耳病等重大疫病;再次,加强日常健康管理,尤其是产后消炎和定期驱虫;最后,为怀孕母猪提供安静、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避免应激和外伤。只有通过科学饲养、精细管理和精准防控,才能保障母猪繁殖性能稳定,提升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