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立克次氏体目中的猪附红细胞体引发的传染病,具有广泛的感染性,各年龄段和不同品种的猪均易受感染。其中,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为突出,尤其在春秋两季高发,常呈地方性流行趋势。该病多为隐性感染,在未出现明显症状时难以察觉,但在转群、长途运输等应激条件下极易诱发急性发病,对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
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吸血昆虫(如蚊、蝇)、猪虱、蚧螨、蚂蚁等节肢动物叮咬,以及使用被污染的针头进行注射造成的水平传播。此外,病原体也可通过公母猪交配或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仔猪先天感染。这种多途径传播特性使得防控工作更加复杂。一旦感染,猪只常表现出生产性能下降、体质虚弱、贫血、黄疸、发热等症状,部分病猪还会出现呼吸道感染加重的情况。由于该病会显著削弱猪只的免疫功能,使其更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或病毒性疾病,因此其间接危害不容忽视。
根据临床表现,猪附红细胞体病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急性型较为少见,但病情发展迅猛,病猪往往突然发病,短时间内死亡,死后可见口鼻流血、全身皮肤呈红紫色,病程通常不超过3天。亚急性型则更为常见,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加,体温升高至40℃~42℃,并持续高热。随着病情进展,病猪完全拒食,饮水减少,身体颤抖,行动迟缓,常离群独卧,尿液量少且颜色深黄。粪便初期呈干硬的羊粪状,表面附有黏液或黏膜;后期则转为腹泻,或与便秘交替发生。
部分病猪会在耳朵、颈部下方、胸前、腹部及四肢内侧等部位出现皮肤红紫现象,按压不褪色,并伴有毛孔渗出淡黄色汗迹。一些病例还表现出神经症状,如后肢麻痹、无法站立,甚至卧地不起。此外,流涎、呼吸急促、咳嗽、眼结膜发炎等症状也较为普遍。若未能及时控制,病程一般持续3至7天,部分病猪可能死亡,其余则转入慢性阶段。母猪感染后常出现便秘、阴道排出红色分泌物、皮肤出血点及背部出现类似铁锈色的斑块。产前产后采食量明显下降,体温超过40℃,哺乳期母猪乳腺发育不良,导致仔猪80%以上出现腹泻,治疗效果差,死亡率居高不下。
针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有效防控,必须采取综合性的管理措施。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确保饮水清洁,保持圈舍干燥通风,避免过度拥挤。其次,要重视环境卫生,定期对猪舍、用具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消灭蚊蝇、猪虱等传播媒介。同时,尽量减少转群、运输等应激因素的影响,可在应激前后适当添加抗应激药物或增强免疫力的添加剂。对于种猪群,应建立定期检测机制,及时发现隐性感染者并予以隔离处理。在高发季节或疫情流行区域,可考虑在兽医指导下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投药,以降低感染风险。通过科学管理与主动防控相结合,才能有效遏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与传播,保障猪群健康和养殖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