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乳是新生仔猪获得免疫力和实现健康生长的第一道生命屏障,其摄入质量直接决定仔猪的存活率、抗病能力以及后期的生产性能。对于养殖者而言,掌握科学的初乳管理技术至关重要。围绕‘早吃、多吃、吃好’三大核心原则,系统优化初乳摄入策略,不仅能有效增强仔猪被动免疫,还能显著降低早期死亡率,为后续高效养殖打下坚实基础。
‘早吃’是初乳管理中最关键的一环。新生仔猪的肠道在出生后具备一种独特的‘胞饮作用’,能够完整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G),从而快速建立被动免疫。然而,这一生理窗口极为短暂——通常在出生后6小时开始逐渐关闭,24小时内基本丧失吸收能力。因此,必须确保仔猪在出生后6小时内尽早吸吮到足量初乳,抓住这宝贵的‘黄金窗口期’。实际操作中,建议优先让仔猪吸乳后再进行脐带处理或疫苗注射,避免因操作延误而错过最佳吸收时机。若需实施超前免疫,也应遵循‘先生先注射、先注射先吃奶’的原则,最大限度保障免疫物质的及时摄取。
‘多吃’强调的是初乳摄入的数量保障。研究显示,仔猪每公斤体重需要摄入150至170克初乳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然而,多种因素会影响实际摄入量。例如,初生体重每减少100克,初乳摄入量可能下降26至37克;弱仔、八字腿或早产仔猪因活力不足,吸吮频率低,难以获取足够乳汁;分娩过程中缺氧也会导致仔猪反应迟缓,延迟首次哺乳时间。此外,环境温度对摄乳行为影响显著,在31℃的适宜环境下仔猪摄乳最为积极,而当温度降至21℃时,摄入量可下降约30%。母猪胎次同样重要,第2至第3胎母猪的初乳产量普遍高于初产或高龄母猪。同时,产仔数量越多,平均每头仔猪可获得的初乳越少,且前部乳头分泌的初乳量通常高于后部。
为提高初乳摄入的均匀性和总量,推荐实施‘交替哺乳’管理策略。具体做法是在仔猪出生后的24小时内,根据体重将其分为大仔和小仔两组,在哺乳时轮流让不同组别吸乳。例如,先让早出生的健壮仔猪充分吸吮后暂时移入保温箱,腾出乳头供晚出生或体弱仔猪使用。建议每间隔约1小时进行一次哺乳轮换,确保在出生后3小时内完成至少两次有效哺乳。通过这种方式,力争所有仔猪在6小时内摄入不少于300克优质初乳,从根本上提升群体存活率。
‘吃好’则聚焦于初乳品质的提升。高质量的初乳不仅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还具备充足的能量和生长因子。研究表明,在母猪妊娠后期及哺乳期的日粮中添加0.04%的植物源性功能性添加剂(如香精油类),可显著提高初乳中IgG、IgA及乳糖的浓度,从而增强仔猪的免疫保护效果。因此,推荐在此阶段科学使用‘母猪三宝’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饲料添加剂,从源头提升乳汁质量。
与此同时,母猪自身的健康状况对初乳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产前便秘会导致内毒素积累,诱发炎症反应;乳房炎或产道感染则会释放大量炎性介质,抑制催乳素的分泌,进而影响泌乳量和乳成分。这些情况往往伴随着仔猪腹泻发生率上升。临床观察发现,使用阿司匹林等抗炎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仔猪腹泻,这也反向印证了母猪炎症状态对后代健康的深远影响。为此,必须加强围产期母猪的健康管理:在产前产后各3天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饲料中添加‘肠生源’等益生制剂,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内源毒素产生,全面提升泌乳性能与仔猪健康水平。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