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疫苗接种是防控重大疫病的核心手段。尤其是针对猪瘟、口蹄疫、圆环病毒等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几乎完全依赖疫苗进行预防。然而,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不少猪场虽然按时接种了疫苗,却仍出现疫情暴发的情况。究其原因,多数并非疫苗本身无效,而是由于免疫操作不规范所致。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给猪接种疫苗时必须注意的六大关键环节,帮助养殖户科学、高效地开展免疫工作。
首先,确保所使用的疫苗质量合格是免疫成功的前提。选择疫苗应结合本场实际情况,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与当地流行毒株血清型匹配的优质疫苗。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检查疫苗状态:凡无标签、标识不清、头份或有效期不明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瓶体破裂或瓶塞松动的产品存在污染风险,必须淘汰;若发现疫苗颜色异常、出现浑浊、沉淀增多、瓶内有异物或霉变现象,也应立即废弃;超过保质期的疫苗绝对禁止使用;此外,未按说明书要求储存的疫苗(如该冷藏的被冻结、该冷冻的放在常温下)同样会失效,不可用于接种。
疫苗属于生物制品,对运输和保存条件极为敏感。冻干类病毒疫苗需在-15℃以下冷冻保存,可稳定2年;细菌性冻干苗在-15℃下同样可保存2年,若存放于0-8℃环境中,则有效期缩短至9个月。灭活疫苗则必须全程冷链运输与贮藏,保持在2-8℃之间,严禁冻结或暴露于阳光直射。运输过程中应使用专用保温箱并配备足量冰块,避免高温和震动。接种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明确用途、剂量、稀释方法及注意事项。不同疫苗对应特定的稀释液和稀释比例,必须严格按照说明操作。稀释后应充分摇匀,并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弱毒疫苗建议3至6小时内使用完毕,灭活疫苗则应在当天完成注射,剩余部分应作废弃处理。
其次,掌握正确的免疫时机至关重要。成功的免疫不仅取决于疫苗质量,更依赖于在合适的时间将适量疫苗注入健康猪只体内。接种前应详细了解猪群的健康状况,询问饲养员关于采食、排泄、精神状态等情况,必要时测量体温并进行临床检查。对于食欲减退、体温异常、患有疾病、体质虚弱、年龄过小或老龄体衰的个体,应暂缓接种,待恢复后再补免。例如,猪支原体肺炎疫苗(俗称气喘病疫苗)的最佳免疫窗口为仔猪7到10日龄,若推迟至断奶后才接种,母源抗体干扰加剧,免疫效果将显著下降。因此,科学把握免疫时间节点,才能充分发挥疫苗保护力。
第三,规范的操作流程是保障免疫效果的基础。所有接种器械,包括注射器、针头、镊子和稀释瓶等,必须提前清洗干净,并通过煮沸15至30分钟或高压蒸汽灭菌进行彻底消毒,切忌使用化学消毒剂残留清洗,以免影响疫苗活性。吸取疫苗前,先用75%酒精棉球擦拭疫苗瓶盖,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若一次无法用完,应更换新的消毒针头继续取液,绝不能将已插入猪体的针头再次插入疫苗瓶中,以防交叉污染。每头猪接种前后均需更换针头,并用碘酊对注射部位进行皮肤消毒。稀释时要准确计量稀释液用量,确保浓度一致;注射时要做到准确定位、足量注入,杜绝少打、漏打现象。
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系统性防疫的关键。一个完整的免疫程序应涵盖疫苗种类、接种对象、方式、时间、次数和剂量等多个要素。制定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及其严重程度、各类疾病的传播特点、仔猪体内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上次免疫后的抗体残留水平、猪群整体免疫反应能力、疫苗本身的特性以及接种对动物健康的潜在影响等。对于本地从未发生且无传入风险的疾病,无需盲目接种,尤其要慎用毒力较强的活疫苗。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并无统一适用的免疫程序模板,各猪场应根据自身养殖模式、管理水平和疫病背景,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调整,形成个性化、可执行的免疫方案。
第五,做好过敏反应的应急处置不可忽视。部分猪只因个体差异,在接种油佐剂疫苗(如某些灭活苗)或含牛血清成分的细胞培养疫苗(如猪瘟疫苗)后,可能出现急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皮肤潮红或苍白、站立不稳甚至晕厥,通常在注射后半小时内发生。一旦发现此类症状,应立即肌肉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进行抢救。此外,笔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种简便有效的急救方法:当猪只接种后突然倒地、意识模糊时,可用经过消毒的细针轻轻刺扎其鼻唇镜部位(即两鼻孔之间的上方区域),刺激神经可促使猪迅速苏醒,为后续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最后,接种前后需谨慎用药。免疫期间若使用某些药物,可能抑制机体免疫应答,导致疫苗效果大打折扣。在疫苗接种前后一周内,应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因其具有强烈的免疫抑制作用。对于弱毒活疫苗,同期使用抗菌药物(如抗生素)也可能杀死疫苗中的活性病原,影响免疫建立,因此应暂停使用。口服类疫苗在接种前后两小时内,禁止饲喂酒糟、发酵饲料等可能改变肠道环境的原料,以免破坏疫苗在消化道的定植与免疫启动。只有在停药窗口期内完成接种,才能确保免疫系统有效识别抗原,产生持久保护力。
总之,猪只疫苗免疫是一项系统而精细的工作,绝非简单‘打一针’即可了事。从疫苗选择、冷链管理、时机把控、规范操作、程序设计到应急处理和用药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关系到最终的防疫成效。唯有坚持科学原则、注重细节管理,才能真正实现‘防得住、打得准、护得久’的免疫目标,为猪场健康生产和经济效益保驾护航。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