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从事生猪养殖的朋友来说,外购猪苗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一头优质的猪苗不仅决定了后期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更直接影响到整个养殖周期的成败。因此,科学地挑选健康、高产的猪苗,并做好引进后的管理工作,是确保养殖效益的基础。本文将系统介绍如何从源头把控猪苗质量,并提供详细的饲养管理建议,帮助养殖户少走弯路、提高成功率。
在正式进猪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猪苗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首先,要详细了解所购猪群的来源背景,包括养殖场是否存在疫病史、是否按程序完成免疫接种、是否有亚健康个体等。这些信息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避免引入带病猪只,防止疫情传播。其次,圈舍应在进猪前彻底清洗消毒,并保持舍内温度在20℃~24℃之间,这是仔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区间。同时,应配备足够数量的料槽和水槽,推荐使用自由采食槽和自动饮水器,以保证每头猪都能及时摄取饲料和饮水。
除了硬件设施的准备,还要注重生活环境的整体把控。理想的猪舍应具备温暖、干燥、清洁和通风良好的特点。湿度过高或粪便堆积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的发生。因此,必须定期清理圈舍,保持地面干爽,并通过合理通风降低氨气浓度,改善空气质量。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增强猪只的免疫力,还能显著提升其采食量和生长性能。
挑选优质猪苗需要掌握一系列实用技巧。首先,在观察整群时要注意精神状态:健康的猪苗通常神采奕奕、站立自然、行动敏捷,被提起后腿时虽会挣扎但叫声不大,说明性情温顺、适应力强。其次,看皮毛状况也很重要——皮肤红润、被毛整齐光亮的猪体质较好;而毛发粗糙、苍白无光泽的则可能是病猪或僵猪,应坚决淘汰。此外,嘴型也是判断标准之一:嘴短圆、口叉深、上下颌对齐的猪采食能力强,不挑食,更容易养活。
细节观察同样不可忽视。眼睛应明亮有神、眼周无泪斑,表明健康状况良好;耳朵大而薄、耳根厚实坚硬、两耳间距宽的猪通常食欲旺盛;鼻孔大、鼻镜湿润则是呼吸系统健康的体现。颈部方面,要求粗细适中、有一定长度,育肥猪不宜过粗,优先选择头小臀部大的体型。四肢要健壮结实、直立有力,蹄大耐磨,肌肉丰满,这样的猪支撑力好,后期增重潜力大。躯干部分则应肩背宽阔、背部平直、腹部轻微下垂,尾根粗壮、呈丁字形,这类猪不仅生长快,而且性格稳定,便于管理。
对于母猪选留,还需特别关注乳腺发育情况。奶头数量不能少于6对,理想情况下应达到8对以上,且排列整齐、无畸形,这关系到未来哺乳能力和繁殖效率。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后续生产表现,因此务必逐头仔细检查,宁可多花时间,也不可贪图便宜而留下隐患。
猪苗进场后,科学的管理措施同样关键。首先要控制饲养密度,建议每平方米饲养1头猪,每栏8~10头为宜,避免因群体过大引发打斗、抢食等应激行为。不同体重的猪应分群饲养,防止强者欺弱,影响整体均匀度。其次,猪只入栏后应立即提供15℃~20℃的清洁温水,并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和葡萄糖粉,帮助缓解运输和环境变化带来的应激反应,促进体能恢复。
饲喂管理要坚持‘少给勤添、逐步过渡’的原则。初期每天喂5~6次,少量多次,7天后逐渐过渡到每日4次定时定量喂料。饲料应选用易消化、营养全面的高档乳猪料,避免突然更换饲料造成肠胃不适。同时,要及时调教猪只的‘三定位’习惯——即定点采食、定点睡觉、定点排泄,这一基础工作一旦形成,将极大减轻后续日常管理的负担。
日常管理中必须密切观察猪群动态,留意每头猪的精神状态、食欲变化和排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隔离诊治。经过5~7天的适应期后,猪只应激基本消除,此时应尽快安排疫苗接种,如猪瘟、伪狂犬、蓝耳病等核心疫病的免疫程序。若已知原场已完成相关免疫,可考虑补注一次猪瘟疫苗加强保护。根据当地疫情风险,还可酌情增加口蹄疫、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苗项目,构建完善的免疫屏障。
最后,卫生防疫工作不容松懈。猪只入栏当天可用2%的来苏儿溶液进行体表和圈舍喷洒消毒,既能杀灭病原微生物,也有助于减少咬斗现象。此后应制定定期消毒计划,保持环境生物安全。结合科学驱虫措施,全面保障猪群健康成长。总之,从选苗到饲养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细化操作,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实现高效、稳定的养殖收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