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一种名为‘楼房养猪’的新型养殖模式正在中国迅速崛起。顾名思义,楼房养猪是指在多层建筑中进行生猪养殖,通过立体化布局大幅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这种模式并非传统平层猪舍的简单叠加,而是集约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代表了中国养猪业向工业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它不仅有效缓解了养殖用地短缺的问题,更在非洲猪瘟等重大疫情后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生产优势,成为行业发展的新风口。
  尽管楼房养猪如今在中国遍地开花,但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国外。1969年,民主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省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名为‘Schweinehochhaus’的六层高楼猪场,高约25米,饲养500头母猪,曾被视为农业现代化的象征,受到当时政要的高度关注。同期,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集约化楼房猪场。然而,由于欧美地区土地资源相对充裕,这一模式并未持续发展。更关键的是,早期楼房猪场在通风、卫生和动物福利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最终导致首座‘Schweinehochhaus’于2018年底被彻底废弃,为全球楼房养殖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中国的楼房养猪探索起步并不晚。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哈尔滨香坊就建成了国内最早的两层楼房猪场,被视为这一模式的起点。随后,黑龙江友谊农场红兴隆分局也尝试建设了类似设施。这些早期项目虽缺乏专业设计,仅是将平层猪舍垂直堆叠,但在当时普通人尚未普及楼房居住的年代,‘猪先上楼’的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真正体现楼房养猪核心优势的案例出现在1995年的黑龙江肇东市四方粮库种猪场——受限于院内空间无法扩建,该场自主设计建造了一栋四层、3200平方米的猪楼,成功饲养300头母猪和3076头商品猪。两年实践证明,这种集中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饲养效率与管理水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南方地区也开始积极探索楼房养猪。湖北南漳县粮食局猪场建有两栋三层猪舍,采用墙体排粪口与水泥通道结合的方式处理粪污,并设置缓坡楼梯供猪只通行,饲料则通过电动升降葫芦运输,展现了初步的技术集成思路。浙江农业科学院也为当地企业设计建成了四层全框架水泥结构猪舍,标志着专业化设计的起步。更为重要的是,著名畜牧专家熊远著院士带领团队推出了四种新型楼房养猪建筑样式,推动了工艺技术的标准化与推广,为后续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在福建等地,由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限制,平原稀少,发展立体养殖迫在眉睫,晋江紫滨农牧、光华百斯特等一批企业率先投入实践,形成了区域性的示范效应。
  真正让楼房养猪迎来爆发式增长的转折点发生在2019年后。当年年底,自然资源部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从政策层面扫清了障碍。与此同时,非洲猪瘟疫情重创全国养猪业,能繁母猪数量锐减,市场供应紧张,养殖利润飙升,资本纷纷涌入。在此背景下,兼具高效、集约、封闭管理优势的楼房猪场成为企业扩产的首选。牧原股份投资50亿元打造的内乡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由21栋六层楼房组成,年出栏生猪达210万头,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楼房猪场。而位于湖北鄂州的中新开维现代牧业,则建起两栋26层高的养殖大楼,总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年出栏能力120万头,创下‘全球最高’纪录。美国《纽约时报》评价其‘如同用生产iPhone的方式养猪’,凸显其高度智能化与工业级标准。
  这些超级猪场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技术集成与智能升级。以内乡牧原项目为例,其已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覆盖:智能环控系统可精准调节温度、湿度与空气质量,配备新风过滤与灭菌除臭功能;水源超滤设备能去除99.99%的病菌,保障饮水安全;全自动饲喂系统根据每批猪的生长曲线定制‘一天一配方’,实现精准营养供给。此外,智能巡检机器人、自动刷圈设备、无针注射器等高科技装备广泛应用,极大减少了人猪接触频率,有效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正是这种‘科技养猪’的理念,使中国楼房猪场不仅规模领先,更在技术水平上走在世界前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7月,全国已有超过1000家楼房养猪企业,覆盖四分之三以上的省份,形成不可忽视的产业趋势。
  然而,热潮之下亦有争议。有人质疑楼房猪舍密闭性强,不利于疫病防控。但实际上,疫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整体设计与运营管理。广西扬翔股份的亚计山楼房猪场群由多栋7至9层建筑构成,自2017年投产以来始终保持安全生产,在2018年非洲猪瘟肆虐期间,凭借‘铁桶式’封闭管理成功保护了6万头母猪,其模式曾被央视新闻多次报道,充分证明设计科学的楼房猪场反而更具防疫优势。当然,高昂的建设成本也要求企业在选址与规划时更加审慎。随着城市扩张、机场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部分原有养殖场被迫搬迁或关闭。例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促使当地养猪业向平谷区集中,多家大型企业在该区域新建楼房猪场,体现了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协调的新趋势。
  总体来看,楼房养猪虽非中国首创,却在中国特定国情下实现了本土化创新与规模化突破。面对土地稀缺、疫情频发、环保压力和市场需求多重挑战,这一模式以其高效、智能、集约的特点脱颖而出。在国家政策支持与科技进步的双重驱动下,楼房养猪正从个别企业的试验走向行业的主流选择。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在实践中优化设计、提升管理水平,这一融合农业与工业智慧的新型养殖方式,有望成为中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标志性成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