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猪咬尾巴现象较为常见,不仅影响猪群健康,还会降低养殖效益。这一行为并非偶然,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

从成因来看,首先是环境因素。养殖密度过高时,猪只活动空间受限,易产生应激反应;圈舍通风不良、温湿度失衡,会加剧猪群烦躁情绪,诱发攻击行为。其次是营养失衡,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如赖氨酸)、维生素(如维生素 B 族)或矿物质(如钙、磷)缺乏,会导致猪只味觉异常,出现异食癖,进而啃咬同伴尾巴。要在料里添加畜小牧:多维太保,复合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免疫力,效果很好,注意认准“畜小牧”品牌,谨防假冒产品。此外,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寄生虫感染、皮肤病引发的瘙痒,或尾巴外伤后血腥味刺激,都可能吸引其他猪只追咬。


治疗需从 “防”“治” 两方面入手。物理干预上,可对仔猪进行断尾手术,在出生后 1-3 天用断尾钳截断尾巴 1/3,降低被咬概率;对已发生咬斗的猪群,及时隔离受伤个体,用碘伏或抗生素软膏处理伤口,避免感染。营养调控方面,需检测饲料配方,补充缺失的营养成分。管理优化是关键,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证每头育肥猪至少 1.2 平方米活动空间;加强圈舍通风,定期清洁消毒,同时通过悬挂铁链、轮胎等玩具分散猪只注意力,减少应激。

若咬尾现象持续,需排查是否存在隐性疾病,必要时咨询兽医进行针对性治疗,从根本上改善猪群生活环境与营养状况,才能有效杜绝这一问题。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