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秋后,鸡舍内通风与保温难平衡、湿度升高,加上鸡群密度大、粪便清理不及时,球虫病进入高发季。这种病看似常见,却能让雏鸡死亡率飙升至50%以上,成年鸡产蛋率暴跌,还会反复感染,堪称养鸡户的“隐形经济损耗机”。今天就带大家摸清秋季鸡球虫病的“发病套路”,教你科学防治不踩坑。
一、秋季球虫病高发的3个核心原因
1. 环境“温床”已备好:秋季昼夜温差大,鸡舍为保温常减少通风,导致湿度超标(球虫卵囊在湿度70%-90%时易孵化);加上粪便堆积,卵囊随灰尘、垫料扩散,鸡啄食后直接感染。
2. 鸡群抵抗力“掉链子”:换季应激让鸡群免疫力下降,尤其是15-50日龄的雏鸡,肠道功能未发育完全,一旦接触球虫卵囊,几乎百分百发病。
3. 养殖管理“漏洞”多:部分养殖户忽视垫料更换,或用同一片场地轮换养鸡,导致卵囊在环境中持续积累;甚至在饲料中随意停用抗球虫药,让球虫产生耐药性,后期治疗更难。
二、一眼识别球虫病:不同日龄鸡的典型症状
1. 雏鸡(15-50日龄):急性发病,死亡率高
核心表现:发病急、病程短,初期鸡精神萎靡、扎堆闭眼,食欲骤降但饮水量增加;2-3天后出现血便(粪便带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丝,是球虫病的典型信号),肛门周围羽毛被血便污染。
危险信号:若未及时治疗,鸡会快速脱水、消瘦,4-7天内死亡,严重时整栏雏鸡批量发病。
2. 青年鸡(50日龄-开产前):慢性损伤,影响发育
核心表现:症状较缓和,很少直接死亡,但鸡生长缓慢、羽毛粗乱无光泽,粪便稀软不成形,偶尔带少量黏液或血丝;后期鸡冠苍白、消瘦,开产时间推迟,为后续产蛋埋下隐患。
3. 成年鸡(开产后):隐性感染,产蛋“遭殃”
核心表现:多为隐性感染,无明显血便,但产蛋率会突然下降10%-30%,蛋壳变薄、颜色变浅,畸形蛋增多;部分鸡出现零星腹泻,长期下来体质变弱,易继发大肠杆菌病等其他疾病。
三、科学防治:分“预防”“治疗”两步走,不花冤枉钱
第一步:预防为主,从源头切断感染链
1. 管好环境,不给卵囊留机会
定期更换垫料:雏鸡舍垫料每2-3天更换1次,成年鸡舍每周更换,避免潮湿发霉;清理的垫料需远离鸡舍焚烧或深埋,防止卵囊扩散。
严格消毒:每天清理粪便后,用20%石灰水或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喷洒地面、食槽、饮水器;空栏时用火焰喷灯灼烧地面,彻底杀灭残留卵囊。
2. 合理用药,提前筑牢“防护墙”
雏鸡从10日龄开始,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敏感抗球虫药(如地克珠利、妥曲珠利,需注意:不同药物需轮换使用,避免耐药性),连续使用5-7天,停药期间可添加益生菌调理肠道。
对有球虫病史的鸡场,在阴雨、降温等高发时段,提前3天增加维生素A、维生素K3的补充,增强肠道黏膜修复能力,减少球虫损伤。
3. 优化管理,降低鸡群应激
控制鸡群密度:雏鸡每平方米不超过20只,青年鸡不超过10只,避免拥挤导致卵囊交叉传播。
分群饲养:将不同日龄的鸡分开饲养,避免成年鸡携带的球虫卵囊感染易感雏鸡。
第二步:精准治疗,发病后别慌
及时用药:发现血便等症状后,立即隔离病鸡,全群使用抗球虫药(如磺胺氯吡嗪钠,需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使用,避免药物残留),连续用药3-5天;若鸡群饮水减少,可将药物拌入少量湿料中喂食,确保每只鸡都能吃到。
辅助修复:治疗期间在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防止鸡脱水;同时补充维生素C和电解多维,帮助鸡群恢复体力,减少死亡。
彻底清消:病鸡康复后,彻底清理鸡舍内的垫料和粪便,用消毒剂全面喷洒2-3次,间隔1周后再引入新鸡,避免复发。
秋季鸡球虫病的防治关键在“早”——早预防能避免大规模发病,早治疗能减少损失。建议养殖户每天早晚巡查鸡群,重点观察粪便颜色和鸡的精神状态,一旦发现血便,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别等病情扩散再补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