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以来,中国生猪市场经历了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结构性调整。从价格走势到产能布局,再到养殖模式的演变,整个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自5月底起,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出手,先后约谈头部及腰部养殖企业,明确要求“稳产能、降体重”,并将降重任务的完成期限定在8月底前。这一系列政策信号迅速在业内发酵,成为影响市场预期的重要变量。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也在6月中旬召开专题会议,督促各地引导本地养殖场户降低产能和出栏体重。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本轮市场调整的政策背景。
在政策推动下,大型养殖集团积极响应,6月至8月期间普遍加大出栏力度,主动降低生猪平均出栏体重。尤其在8月份,前30家重点企业为完成降重目标,每日超量出栏超过十万头,形成阶段性供应高峰。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供应增加,生猪价格并未出现大幅下跌。这背后的关键原因在于冬季疫病频发导致整体基础产能受损,叠加散户群体的大规模压栏行为。面对集团企业的集中出栏,中小养殖户普遍采取观望策略,预期9月集团缩量后将迎来价格上涨,因而选择延迟出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节奏的错配。
进入9月,形势急转直下。随着集团企业如期完成降重任务,出栏量显著回落,前三十大企业日均出栏环比减少近十万头。按常理,供应收紧应支撑猪价反弹,但现实却是价格持续震荡下行。究其原因,正是前期被忽视的散户出栏压力集中释放所致。数据显示,9月全国日均屠宰量不降反升,表明散户和中小规模场的实际出栏量较8月增加了逾十万头。此外,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引发恐慌性抛售,进一步打压市场价格。值得注意的是,散户多采用批次化养殖模式,尤其是外购仔猪育肥者,其出栏周期高度集中——多数于春节后补栏,现正处于集中上市阶段。一旦当前批次销售完毕,后续供应或将明显收缩,库存去化速度较快,未来市场供给有望逐步趋紧。
更深层次的变革来自产能调控机制的升级。继前期聚焦出栏体重之后,发改委近期将调控触角延伸至能繁母猪环节。据最新消息,在上周召开的产能调控会议上,全国前25家大型养殖企业已上报各自的能繁母猪削减目标,合计总量接近100万头的调控预期。这意味着,自6月中旬农业部提出全年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任务以来,政策终于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尽管过去数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总体稳定,使外界一度怀疑调控效果,但此次发改委直接介入并设定企业级指标,显示出更强的执行力和决心。作为曾成功主导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调整的核心部门,发改委具备丰富的产业调控经验,其介入极大提升了本轮去产能的可信度与落地可能性。目前,相关部门将持续跟踪各企业减产进度,确保目标如期达成。
与此同时,行业结构本身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突出表现为能繁母猪养殖的集中度持续提升。近年来,受非洲猪瘟等疫情冲击、猪价剧烈波动以及养殖模式创新等多重因素影响,大量散养户退出母猪饲养环节。根据实地调研反馈,目前在华中、华北和东北地区,约70%的小型养殖户已不再保留母猪,转而成为专业育肥户或代养户;另有10%左右的中小场转型为专门的母猪场,以对外销售仔猪或怀孕母猪为主营业务;仅20%至30%仍维持传统的自繁自养模式。与此相对应,大型养殖集团在过去两三年中普遍扩大了母猪群规模,整体呈现净外销仔猪态势,成为市场仔猪供应的主要来源。这种生产分工的细化,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增强了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掌控力。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上半年仔猪价格一度高企,部分放养型企业曾计划布局母猪养殖以降低成本,但随着下半年仔猪价格回落及生猪行情走弱带来的持续亏损,这类扩张意愿迅速降温。当前环境下,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抗风险能力,散户都难以与规模化企业抗衡。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与市场规律双重作用下,未来生猪产业将进一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演进,而此次由发改委主导的产能精准调控,或将开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