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膳食纤维’成为人类健康饮食的关键词时,畜牧业也悄然掀起一场由高纤维饲料引领的产业变革。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畜禽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环保政策趋严以及养殖效益优化需求的增长,富含纤维素的饲料原料正从边缘配角走向舞台中央。据专项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高纤维饲料市场规模已达22.96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市场规模突破3.72亿元。按当前发展势头,预计到2030年,该市场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05%的速度扩张,全球总规模有望达到40.78亿元。在庞大的动物饲料体系中——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4799.87亿美元——高纤维饲料正加速从‘小众补充’演变为‘核心成分’,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推动这场变革的核心力量来自三大维度:消费升级、绿色转型与养殖效率提升。首先,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吃得饱’,而是追求‘吃得好’,这促使养殖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此背景下,高纤维饲料因其天然属性和多重功能脱颖而出。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对抗生素使用的严格限制下,膳食纤维凭借调节肠道微生态、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成为替代抗生素的重要选择。广西大学教授沈水宝指出,过去五年间,膳食纤维在提供能量、改善肠道健康及提升肉蛋奶品质方面的实际效果已被行业广泛认可。另一方面,添加膳食纤维可显著改善畜禽的消化系统功能,从而间接提升畜产品的风味、口感与营养价值,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多家企业反馈,使用高纤维饲料后,畜禽生长更稳定,产品一致性更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其次,国家‘双碳’目标为畜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而高纤维饲料正在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抓手。研究表明,合理添加纤维类原料能够有效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排放。浙江竹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元超介绍,通过多轮实验验证,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采用含竹纤维的饲料可使养殖环节的废气排放降低约36%。这一数据不仅意味着环境负担的减轻,也为养殖场实现达标排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更重要的是,这种减排方式无需大规模改造设施,成本可控,易于推广,契合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方向。
  第三大驱动力则直击养殖端最关心的成本与效益问题。以母猪养殖为例,便秘、采食不均、产程过长等问题长期困扰从业者。而高纤维饲料的应用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改善效果。浙江康德权科技研究院侯嘉博士表示,膳食纤维能增加怀孕母猪的饱腹感,帮助精准控制体况,避免过度肥胖或营养不良;同时促进胃肠蠕动,大幅降低便秘发生率,并缓解刻板行为。华艺健康科技总经理刘维提供的实验数据显示,使用纤维产品后,妊娠后期母猪便秘率显著下降,每头母猪平均活仔数增加0.4头,活仔率提升3%,分娩窝重提高12%,产程平均缩短近1小时,部分高胎次母猪产程甚至减少2小时。这些指标的优化直接转化为更高的成活率、更低的死亡损失和更强的盈利能力,正是高纤维饲料赢得市场青睐的根本原因。
  尽管前景广阔,高纤维饲料产业仍面临两大瓶颈:行业标准缺失与原料来源混乱。目前,整个领域尚未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导致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差异悬殊——从2000元/吨到20000元/吨不等,功能宣称相似但实际效果参差不齐。沈水宝教授直言,缺乏科学的检测方法和效果评估标准,使得企业难以进行有效品控,用户也无法准确判断产品质量。中鲨动物保健品技术研发总监高炳辉进一步指出,评价指标与企业内控体系脱节,背后是数据库建设滞后,亟需全行业协同推进标准化工作。
  与此同时,原料供应端同样存在‘百花齐放’的局面。当前高纤维饲料原料涵盖植物性(如竹纤维、果蔬渣、豆粕残渣)、动物性及工业合成等多种类型,其中植物性原料占比约70%。然而,不同产地、加工工艺所产出的纤维在纯度、木质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巨大,直接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和使用效果。张元超举例说明,同样是竹纤维,若木质素含量过高,反而会抑制营养物质的利用。因此,建立优质原料筛选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唯有如此才能杜绝‘以次充好’现象,保障产品稳定性与用户体验。
  面对挑战,行业已在积极破局。部分领先企业率先行动,推动内部标准建设并参与行业规范制定。康德权已建立起自有纤维产品的技术标准,同时联合中国农科院质标所与浙江竹粮公司共同推进国家级行业标准的落地。此外,随着下游养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型养殖集团对饲料原料提出了‘成分稳定、供应连续’的硬性要求,这也倒逼上游纤维原料生产企业加快工业化、规模化转型。侯嘉强调,只有构建起稳定的生产体系和供应链网络,才能支撑高纤维饲料的大规模应用与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高纤维饲料的发展潜力令人期待。目前主流饲料仍以麦麸(35%)、玉米(28%)和豆粕(19%)为主,但业内普遍预测,到2030年,果蔬渣等膳食纤维类原料在国内饲料中的占比有望达到14%,成长为与传统原料并驾齐驱的新品类。高炳辉认为,当前对纤维的认知仍停留在‘粗纤维’层面,但实际上,粗纤维数值高低并不等于营养价值高,关键在于总膳食纤维的结构与可溶性比例。未来若能建立科学的功能分类体系和应用数据库,纤维原料的价值将被进一步释放。刘维则呼吁注重‘精准营养’理念,根据不同动物种类、生理阶段和生产目标动态调整纤维添加比例,避免‘一刀切’式使用。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支持加强、技术不断成熟、标准逐步完善,高纤维饲料不仅将成为提升养殖效益的重要工具,更有望接过蛋白原料的接力棒,成为新时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