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不少蛋鸡养殖场反馈,鸡群突然出现产蛋率大幅下降,蛋壳变薄、变脆甚至出现畸形蛋,排查饲料、温度等因素后仍无改善。其实,这很可能是鸡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 在作祟——这种病虽不直接导致鸡大量死亡,却能让蛋鸡产蛋性能“断崖式下跌”,给养殖场带来隐性却惨重的损失。
一、先搞懂:鸡产蛋下降综合征是啥?它专挑“关键期”下手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由腺病毒引起,核心特点是“专盯产蛋鸡、突袭高产期”,养殖户可通过3个关键信号快速识别:
产蛋率“暴跌”是核心信号:发病前鸡群无明显异常,发病后产蛋率在1-2周内从高峰(通常80%以上)骤降30%-50%,部分鸡甚至停止产蛋,恢复周期长达1-2个月。
蛋壳问题同步出现:产蛋下降的同时,畸形蛋(如无壳蛋、软壳蛋、小蛋)比例明显增加,正常蛋的蛋壳也会变薄、粗糙,颜色变浅(尤其是褐壳蛋鸡),蛋清稀薄、蛋黄易散。
鸡群状态“看似正常”:多数病鸡精神、食欲无明显变化,仅少数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或腹泻,容易被养殖户误认为“饲料问题”或“应激反应”,从而延误防控。
二、再明白:它怎么传播?这些“高危操作”要避开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传播途径隐蔽,且易通过日常操作扩散,养殖场需警惕3类传播风险:
垂直传播是“源头”:带病毒的种鸡会通过种蛋将病毒传给雏鸡,雏鸡感染后不发病,但会在开产前(约20周龄左右)病毒激活,进入产蛋期后开始排毒并发病。
水平传播是“推手”:病鸡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车辆甚至饲养员鞋底扩散,感染同一栋或相邻鸡舍的健康鸡。
应激会“加速发病”:高温高湿、转群、换料、疫苗接种、光照突变等应激因素,会降低鸡群免疫力,让潜伏的病毒更容易激活,导致发病时间提前、症状更严重。
三、最关键:怎么防?怎么治?这4步是核心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为主、综合防控” 是关键,养殖场可按以下4步操作:
1. 疫苗接种是“第一道防线”: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建议在蛋鸡开产前2-4周(通常18-20周龄),统一接种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灭活疫苗,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保护期可达6个月以上;种鸡需在开产前额外加强免疫,减少垂直传播。
2. 引种“严把关”,切断源头:从正规、有资质的种鸡场引种,引种前要求对方提供疫苗接种证明和健康检测报告;新引进的鸡群需单独隔离饲养2-4周,确认无异常后再与原有鸡群混养,避免带入病毒。
3. 做好消毒,减少水平传播:每周用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对鸡舍、食槽、饮水器、清粪工具彻底消毒1-2次;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入养殖场前,必须经过消毒池、换衣换鞋,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
4. 发病后减少损失是重点:一旦发现鸡群出现产蛋下降+蛋壳异常,立即隔离病鸡(若数量多则整舍隔离),彻底消毒鸡舍环境;虽无特效药,但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如维生素A、D、E)和电解质,增强鸡群抵抗力,同时避免频繁应激,帮助鸡群尽快恢复产蛋;若产蛋率下降严重,可咨询兽医,针对性使用抗病毒药物缓解症状。
蛋鸡产蛋下降综合征虽不“致命”,却能直接啃食养殖场的核心收益。只要做好疫苗接种、严格引种管理和日常消毒,就能有效规避风险。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