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生猪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经历了多年规模扩张和市场波动之后,行业正处于由‘量’向‘质’转变的关键节点。这一年,国家政策调控呈现出更强的系统性、精准性和可持续性,标志着生猪产业正迈入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
  过去,政策调控往往存在‘一刀切’的问题。例如在环保整治中,部分地区对中小猪场采取简单关停措施,忽视了实际情况和养殖户的承受能力;在产能调控中,统一标准限制能繁母猪数量,未能考虑到区域差异和市场需求变化。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达到了调控目标,但从长远看并未真正解决结构性问题。
  近年来,国家逐步优化调控机制。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设定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为4100万头。随着养殖效率提升和消费需求趋于稳定,2024年3月新版方案将保有量下调至3900万头,并调整绿色区间下限至92%。然而,仅靠调控母猪数量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产业形势。
  进入2025年,国家调控思路更加多元化和系统化。5月底,国家发改委约谈头部生猪企业,要求暂停新增能繁母猪产能、控制出栏体重在120公斤左右,并限制二次育肥行为。6月10日,农业农村部提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调减至3950万头,同时优化生产结构、淘汰弱仔、降低出栏体重,并将国储收储体重标准降至115公斤。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再次强调要严格实施产能调控,合理淘汰低效产能,控制出栏体重,禁止新增产能项目。
  8月13日的生猪高质量发展大会释放出更明确的政策信号:8月底前全国压减能繁母猪50万头,2025年底前降至3900万头以下;禁止企业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标猪,违规者将被纳入失信名单;全行业肥猪平均体重控制在120公斤以下;自9月起,超重猪不得进入屠宰环节。这一系列措施标志着政策调控正从‘短期救火’转向‘系统治理’,推动产能调控由粗放向精细转变。
  与此同时,配套管理措施也在同步升级。自9月1日起施行的《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显著提升了动物运输环节的疫病防控能力。该指引细化了查验内容,包括检疫证明、畜禽标识、车辆备案及健康状况检查,并明确了不合格情况的处理流程。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安、交通部门协作,检查站配备固定办公场所、查验场地、消毒设施及24小时轮班人员,并新增信息化要求,如对接电子出证系统、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填补了运输监管漏洞。
  此外,《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也于近期发布,旨在通过统一赋码实现对养殖场的精准管理和服务。该办法有助于掌握行业动态,为养殖场提供更及时的疫病预警和技术指导。政策导向清晰,行业正从自由扩张转向精细化调控,虽然短期内会带来一定阵痛,但这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生猪产业正经历从‘规模竞争’到‘效率竞争’的深度转型。百万头母猪的淘汰背后,是低效产能的退出与行业结构的优化。尽管行业真正的‘减负’可能要到明年年中才能显现,但当前,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养殖户,降本增效、寻求差异化发展已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2025年,养猪业的格局正在重塑,一场高质量发展的变革已经拉开序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