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生猪产业的核心逻辑是“规模为王”——谁能快速扩张养殖规模,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然而,进入2024年,行业迎来了转折点:全国生猪产量四年来首次出现下滑,人均猪肉消费接近饱和,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依赖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这意味着,生猪产业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未来十年,谁能创造更高的产品价值、谁能实现产业链的深度整合,谁才能真正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过去四十年,猪肉在中国饮食结构中始终扮演着“口粮肉”的角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凭票供应,到市场经济下的自由购买,再到如今人均年消费量超过30公斤,猪肉的普及程度无可替代。然而,随着居民收入提升和消费观念转变,猪肉的消费形态正在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吃便捷”转变。冷鲜肉、调理肉、预制菜、肉制品零食等多样化产品层出不穷,猪肉不再只是厨房里的食材,而是食品工业中的重要组成。
  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猪肉产业链的重塑。过去,生猪养殖、屠宰、销售之间界限分明,产业价值主要集中在前端养殖。而如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营养、便捷性的需求不断提升,推动整个产业链向“基因—饲料—养殖—屠宰—食品—品牌—副产物利用”的全链条发展。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能养好猪,更要能加工、能制造、能营销,才能真正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在新的行业格局下,生猪企业面临两条核心发展路径:一是深耕细分赛道,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冠军”;二是打造全产业链,成为“系统整合者”。前者要求企业聚焦于预制菜、功能性食品、肉制品零食等细分市场,通过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抢占用户心智;后者则强调从种猪繁育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掌控,通过内部协同实现成本控制、质量保障和利润多元化。
  未来的行业龙头,不再只是“养猪最多”的企业,而是具备消费导向、全链条掌控力、副产物产业化能力、科技驱动和品牌资本双重认可的综合型公司。在消费端,企业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开发符合家庭厨房、年轻人群、健身群体等不同场景需求的产品;在产业链端,企业要实现从种源、饲料、养殖到屠宰、加工、销售的垂直整合,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
  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走在转型前列。牧原股份通过“种猪—养殖—屠宰—食品”一体化模式,打造全产业链竞争力;安井食品和锅圈食汇则在预制菜领域发力,打通家庭厨房与餐饮供应链;金锣、双汇在肉制品零食化方面持续创新,拓展年轻消费市场。此外,区域型企业在养殖端通过科技赋能、轻资产合作、区域深耕等方式,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中游屠宰与加工环节正成为价值重估的关键环节。过去,猪肉主要以白条肉形式进入市场,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而现在,通过精细化分割、冷链配送、中央厨房加工等方式,猪肉被转化为标准化、可直接烹饪的食品单元,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与此同时,副产物如猪皮、猪骨、猪血等也逐步被开发为胶原蛋白、宠物食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第二利润池”。
  下游销售端的变革同样显著。ToB渠道中,连锁餐饮、团餐、便利店等对稳定供应、标准切型、冷链时效提出了更高要求;ToC渠道中,商超、生鲜平台、直播电商成为主要销售渠道,强调“好做、好吃、好复购”的大单品策略。此外,地域特色品牌如金华火腿、宣威火腿等,正通过IP化运营、内容传播和现代冷链技术,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融合。
  展望未来,中国生猪产业将呈现“双寡头”格局:一类是拥有全产业链布局的龙头企业,它们掌握从种源到终端的品牌话语权,是行业基本盘的稳定器;另一类则是深耕细分市场的“专业冠军”,它们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打造,在预制菜、肉制品、冷链零售等新兴赛道中迅速崛起。这两类企业将共同推动行业从“农产品逻辑”向“食品逻辑”转型,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跃升。
  中国生猪产业正处于历史性转折点。面对消费趋稳、扩产瓶颈和市场波动,企业必须跳出“规模为王”的旧有思维,转向“价值为尊”的新赛道。谁能在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上建立优势,谁就能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这不是一场关于“养猪”的比赛,而是一场关于“造肉”的商业革命。最终的赢家,将是那些真正懂得消费者、懂得价值创造的企业。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