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国南方某县的乡村公路上,一辆辆挂着黑布的货车摇摇晃晃。车斗里,几百头肥猪挤成一团,发出此起彼伏的哼哼声——这不是普通的生猪运输,而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连夜转猪!再晚半天,猪场就要被贴封条了。"58岁的张大哥蹲在空了一半的猪圈边,手里攥着半凉的烟卷,眼眶泛红。他养了20年猪,从几头母猪起家,如今存栏300多头,却在今年6月收到了"月底前清栏"的最后通牒。

最近半个月,类似的场景在全国多个养殖产区上演。多地一场被称为"无猪县"的环保整改风暴正席卷而来,中小散户首当其冲。

散养户连夜卖猪,大猪贱卖、小猪转移,未来咋办?

"以前是怕猪价跌,现在是怕政策变。"张大哥告诉笔者,从5月中旬开始,村里的养殖群里就炸了锅。"乡镇干部挨家挨户通知,说要在6月底前完成'无猪县'整改,所有散养户必须清栏,要么卖猪,要么转移到隔壁县。"

他算了笔账:300头猪,按当前行情,卖一半能回本,剩下的一半转移要雇车、付过路费,加上饲料损耗,至少搭进去2万多。"更扎心的是,隔壁县也不欢迎我们——人家也在搞环保,接收外县猪场的手续卡得严。"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某养殖交流群的聊天记录显示:"辽宁锦州的王哥,昨天刚把50头母猪拉到内蒙古,光运费就花了8000块""河北的李姐,大猪12元/公斤贱卖,比成本价还低3块"……

更让散户绝望的是,整改验收后,他们可能连"养猪资格"都没了。"听说验收标准是年出栏1000头以下不让养,我们这种百八十头的散养户,根本够不着门槛。"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未来养猪可能得靠资本——要么加入大型养殖集团的合作场,要么承包规模化猪场,散户单打独斗的时代要结束了。"

从罚款百万到行政拘留,谁在为环保买单?

根据立华股份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7.25亿元,同比增加15.44%;净利润15.21亿元,同比增加447.72%。

散户的困境背后,是全国环保政策的持续收紧。如湖南生态环境厅近期通报的一批案例,堪称"养猪界的警示录":石门县某种猪场未经验收就投产,老板被罚46万,主管被罚11.6万;新化县某农牧公司偷排废水、乱倒猪粪,老板被罚48万,直接责任人被行政拘留;桃江县三家养殖场粪污直排,每家罚款超12万,案件已移送公安;张家界市仅一个月就对16家养殖场立案,罚款148万,关停1家,拘留2人。

辽宁今年已检查3296家养殖企业,处罚117家,21起案件还在调查中。

福建平和县大溪镇3月初启动禁养区生猪养殖专项整治行动,累计完成20余户养殖户890余头生猪自行退养清栏;对96户猪圈实施去功能化,面积达9100多平方米;拆除违建猪圈2户面积235平方米,从源头削减养殖污染。

安徽利达农牧年出栏生猪14000头左右,因污水溢流至周边自然沟渠,罚款1.898万元;龙德生态堆肥车间的除臭装置毁损,恶臭气体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罚款2.143万元……

即便是头部猪企,也难逃环保"紧箍咒"。数据显示,2024年16家上市猪企共涉及99起环保违规,罚款超1322万;15家猪企全年环保投入高达59亿——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一年的财政收入。

但对散户来说,59亿是天文数字,10万罚款可能就是半辈子的积蓄。"我们不是不想环保,是真的没钱。"张大哥指着猪圈边的三级沉淀池:"建这个池子花了3万,沼气工程又投了5万,现在政策说要'种养循环',可村里哪有那么多地消纳粪肥?拉到山上倒,路费比粪肥值钱;卖给周边农户,人家怕污染不敢要。"

环保不是该"一刀切":散养户的出路在哪?

事实上,“无猪县”、“无猪镇”近年来多次被提及,相关部门也多次对此发声,最近一次是在2020年前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当时明确指出,对于以环保名义擅自搞“无猪市、无猪县”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这一表态对于生猪养殖从业者来说,相当于吃了一颗“定心丸”,可以免于为政策层面的“刁难”而担忧。同时,也让许多此前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现实困境缺乏了解

的普通人大吃了一惊——竟然有个别地方,能作出“无猪市”“无猪县”这种“无厘头”的荒谬决策。

《人民日报》当时对此评论,细究这类政策形成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制定了此类政策的地方政府,都把“环保”当成一面“挡箭牌”。在某些官员看来,仿佛只要高举这面大旗,他们就能对各种可能“危害环

保”的产业肆意干预。

事实上,与其说这些官员关心环保,不如说这些官员只关心如何把上级交付的任务“应付”过去,从而形成政绩。在这里,我们想问问这些官员,是否考虑过这么做会造成何种后果,是否思考过中央为何要加强生猪养殖领域的环保规范,是否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考虑过如何合理、有序地规范本地生猪养殖产业。“一刀切”式雷厉风行,表面上显得十分“积极”,但从本质上看,却是十足的懒政、惰政。

令人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决心拨乱反正,并将采取扶持+鼓励相组合的有效措施,这场风暴中,有人选择"转",有人选择"退",也有人选择"改"。

江西赣州的陈姐,把自家30头母猪全部卖掉,转型养起了黑山羊:"山羊粪好处理,还能种果树,县里给了5000块补贴。"但更多散户像张大哥一样,陷入"想改没技术、想留不让养"的尴尬。

"政策初衷是好的,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我们都支持。"一位从业20年的兽医坦言,"但执行中确实存在'一刀切'问题——有的地方要求改饲料,有的要求铺管网,有的直接关停,养殖户根本不知道该听谁的。"

好在,政策正在释放"灵活信号"。农业农村部近期明确表示,要"防止以环保名义简单关停养殖场",鼓励散养户通过"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散户"等模式参与粪污资源化利用;多地也开始探索"环保补贴+技术帮扶",比如湖南部分地区对安装粪污处理设备的散户补贴30%,辽宁推出"养殖污染治理贷",低息支持中小场改造。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