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中国对美大豆关税从120%骤降至23%的政策正式落地,这场被业内称为“史诗级”的关税调整,瞬间搅动全球农产品市场。对于背负成本重压的中国养猪人而言,这既是久旱逢甘霖的利好,更是一场暗流涌动的生存博弈。
大豆关税下调直接降低饲料成本
根据中美2025年5月12日发布的联合声明,中国承诺将美国大豆关税从120%回调至WTO框架下的常规税率(预计为3%),该调整原定于2025年7月1日实施。但消息显示,中美在5月14日进一步达成补充协议,将美豆进口关税由138%降至23%(而非3%),并暂停部分反制措施。
此前,中国曾于2025年4月将美国大豆关税提高至84%,叠加基准关税后总税率超过90%,导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基本停滞。标志着双方贸易关系出现了阶段性的缓和迹象。
时间轴回顾:
2025年4月:中国对美大豆关税上调至84%(含基准关税),美豆进口量环比骤降92%
2025年5月12日:中美联合声明宣布分阶段关税回调
2025年5月14日:补充协议明确最终税率23%,同步暂停反制措施
2025年7月1日:政策正式落地,CBOT大豆期货主力合约当日振幅达±6.8%

国内市场的连锁反应
1. 饲料与养殖业成本优化
豆粕价格的下行趋势对养殖业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以猪饲料为例,豆粕价格每下降100元/吨,自繁自养的亏损线可以相应地收窄1.2元/公斤。然而,尽管豆粕价格有所下降,当前猪价仍然徘徊在14-15元/公斤的区间内,这意味着整个行业仍然处于盈亏平衡线的边缘,尚未完全摆脱亏损的困境。
2. 国内大豆产业升级
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为大豆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大豆单产提升15%的目标,以期提高国内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此外,东北地区的生产者补贴维持在350元/亩以上,进一步激励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技术替代进程也在加速。新型饲料原料如昆虫蛋白的研发步伐加快,预计在未来5年内可以替代10%的豆粕需求。这一进展不仅有助于降低养殖业对进口大豆的依赖,还能进一步优化饲料成本,提高养殖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3. 国际定价权博弈
中国正通过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黄大豆1号期货(非转基因)逐步构建独立的定价体系,以减弱对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价格的依赖。2025年5月,CBOT大豆期货受关税谈判消息影响短暂上涨,但长期来看,价格走势仍受南美供应主导。中国在国际大豆市场上的定价权博弈中逐渐占据有利地位,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国内市场的供应稳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大豆市场的价格走势。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中国正逐步摆脱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未来趋势与风险
2025年第二季度,巴西大豆集中到港(预计5月到港量为1200万吨),可能对国内价格形成压制。然而,若四季度美国新豆上市时关税政策延续,价格有望出现反弹。
诚然,在这场大豆贸易的暗战中,国产大豆正悄然发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力争大豆单产提升15%的目标,东北产区生产者补贴稳定在350元/亩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饲料配方的革新:发酵豆粕、棉粕等替代原料正迅速普及,预计未来5年可替代约10%的豆粕需求。这对长期依赖进口大豆的养猪业而言,无疑增添了一道安全保障。
中国计划到2025年,将大豆播种面积扩大至1.6亿亩,产量达到2300万吨,自给率从18.7%进一步提升。然而,短期内进口依赖度仍将维持在80%以上,供应链安全需依赖于多元化的布局策略。
目前,中美关税调整对大豆贸易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短期内降低了进口成本,优化了产业链利润分配;长期则推动全球供应格局的重构及国内产业的升级。中国正通过“关税杠杆、进口多元化、技术替代”的三维策略,积极构建更为坚韧的大豆供应链体系。在此过程中,巴西的主导地位、美国市场的反弹潜力以及国内政策的实际成效,将成为决定行业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