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下旬,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5月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为1042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3.9%。这表明,今年上半年母猪存栏去化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养殖利润不佳,养殖户主动减少产能的积极性较低。由于母猪存栏对10个月后的标猪供应产生直接影响,自2024年5月起,母猪存栏触底回升,预计到2025年,适重生猪的供应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市场普遍担忧,2025年下半年可能出现生猪供应过剩的情况。目前来看,国内母猪存栏整体处于高位,同时母猪结构不断优化,优质二元母猪占比提高,部分养殖企业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已达到20头以上。
  从当前形势分析,国内生猪市场正处于产能过剩阶段,猪价基本面整体偏空。在供应端,5月份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完成情况不理想,而6月份样本猪企的出栏计划总量为1284万头,环比微降0.48%。但由于本月出栏天数减少一天,日均出栏量环比增加2.84%。中上旬受减重出栏和认卖情绪影响,出栏节奏较快;但进入中旬后,随着猪价回落,部分企业尝试缩量挺价,出栏表现一般。进入下旬后,猪价有所反弹,集团猪企挺价心态松动,多地规模猪企开始增量出栏,头部企业减重意愿增强,整体生猪供应节奏有所改善。
  从需求端来看,本月猪肉消费处于季节性低谷期。气温升高、南方进入梅雨季,居民肉类消费需求下降,鸡蛋价格走低也进一步压缩了猪肉的替代消费空间。此外,随着毕业季临近,学生陆续离校,食堂采购量逐步减少,终端白条肉需求疲软,多个地区批发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剩货现象。截至目前,国内样本屠宰企业开工率仅为27.7%,肉类消费面临较大压力。
  在二次育肥方面,此前标猪价格跌破7元/斤,北方地区中大猪集中出栏,空栏情况增多,补栏积极性有所回升。但随着猪价重心回升,二次育肥热情减弱,市场对标猪的承接能力转差,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支撑。
  天气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走势。此前南方多地出现持续强降雨,导致生猪购销受阻,批发市场白条上量减少,从而推高了白条价格,并带动标猪价格上涨。不过,近期南方降水短暂减弱,生猪流通逐步恢复,主流屠企的到场猪源水平有所上升。
  综合来看,在供需博弈与多方因素交织下,生猪市场整体仍偏空。但临近月末,养殖端存在一定挺价情绪,集团猪企仍有缩量稳价的操作倾向。据最新数据显示,6月26日外三元瘦肉型标猪出栏均价约为14.41元/公斤。未来猪价走势将主要取决于集团猪企出栏节奏的变化以及终端需求的恢复情况。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