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关总署公布的5月未准入境食品数据在养殖行业引发热议。数据显示,共有103批次、总计1523吨肉类产品在口岸被拒入境,其中来自美国的产品占据绝大多数,达到87批次。虽然涉及我国养殖户最为关注的猪肉产品仅有8批次,但其重量高达188吨。这些被退运或销毁的肉类问题主要集中在‘货证不符’和‘感官检验不合格’上——也就是说,要么单据与货物不一致,要么通过眼观、鼻闻、手摸等基础检查就能发现异常,无法满足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被拒肉类数量比4月份猛增了31.7%,显示出海关查验力度明显趋严。
  一、美国肉类输华:准入机制动态调整

就在大量美国肉类被拒入境不久后,海关总署于6月12日更新了对华出口企业名单,新增106家美国猪肉及禽肉企业,允许其自当日起生产的合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一政策变动体现出明显的动态管理思路——一方面严格拦截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另一方面为符合规范的新企业开放通道。对于养殖户而言,这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美国猪肉(2024年占我国进口总量的17.9%)的准入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根据产品质量表现进行调整。这意味着国家正在通过政策手段提前筛选市场风险,为国内产业争取更多发展空间。
  二、欧盟猪肉调查延期,市场变数增加

除了美国之外,另一大猪肉进口来源地欧盟也面临不确定性。2024年,欧盟猪肉在我国进口市场中占比接近一半。然而,去年6月我国商务部对其启动的反倾销调查原定于近期结束,但在本月10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将调查期限延长6个月,至今年12月16日,并指出‘本案情况复杂’,需要更长时间进行审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旦最终裁定存在倾销行为并加征关税,欧盟猪肉的价格优势将大幅削弱,从而为本土养殖企业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整体来看,每一次进口肉类政策的调整都在影响着国内市场格局。从海关强化检验把关、拦截问题产品,到商务部延长对欧盟猪肉的调查周期,反映出国家正积极构建更加规范、安全的肉类进口体系。对于国内养猪从业者而言,外部进口波动虽带来一定挑战,但也凸显了本土生产的重要性。面对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唯有不断提升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毕竟,餐桌上那一块让人安心的肉,终究依赖于国内养殖场扎实稳定的供应能力。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