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及其加工副产品是当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植物性饲料蛋白质来源,因其蛋白质含量高且氨基酸组成较为均衡,除含硫氨基酸稍显不足外,其他必需氨基酸比例合理。在畜禽和水产养殖中,豆粕的添加比例通常可达20%~30%,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原料。然而,大豆及其制品中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这些物质会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及动物的健康状况。主要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皂苷、致甲状腺肿因子、胃肠胀气因子、抗维生素因子以及抗原蛋白等。这些成分不仅降低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还可能引发动物腹泻、胰脏肿大、生长迟缓等问题。其中,多数抗营养因子为蛋白质或糖蛋白,依据其对热的稳定性可分为热稳定性和热不稳定性两类,例如大豆抗原属于热稳定性因子,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则可通过加热处理降低活性。
  蛋白酶抑制剂是大豆中最主要的抗营养因子之一,尤其是胰蛋白酶抑制剂(STI)。这类物质主要包括Kunitz型(KTI)和Bowman-Birk型(BBI)两种。它们通过与胰蛋白酶结合,抑制其活性,进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长期摄入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的饲料会导致胰腺过度分泌,造成内源性氨基酸损失,甚至引起腹泻和胰脏肿大。因此,在饲料加工过程中需通过适当的热处理来降低其活性,以提升饲料的营养价值。
  大豆抗原蛋白是一类具有免疫反应性的蛋白质,对幼龄动物尤其敏感,易引发过敏反应。主要的大豆抗原包括大豆球蛋白(Glycinin)和伴大豆球蛋白(Conglycinin),这两类蛋白占大豆总蛋白的50%~90%。当动物摄入后,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导致肠道黏膜损伤、肠绒毛萎缩、双糖酶活性下降等现象,从而影响营养吸收,出现腹泻、体重下降甚至死亡的情况。因此,在仔猪和幼禽饲料中应特别注意控制大豆抗原蛋白的含量。
  植酸是植物性饲料中磷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一种强络合剂。它能与锌、铜、钙、铁等金属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复合物,从而降低这些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此外,植酸还能与蛋白质结合生成植酸-蛋白质复合物,进一步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同时,植酸的不完全水解产物还会抑制淀粉酶、脂肪酶等消化酶的活性,影响动物的正常消化功能。因此,在豆粕使用前可通过添加植酸酶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其营养价值。
  植物红细胞凝聚素(PHA)存在于多种豆科植物中,大豆中的主要类型是大豆血球凝聚素(SBA)。这种物质不易被蛋白酶分解,能够与小肠上皮细胞结合,破坏刷状缘结构,干扰消化酶的分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它还可能引发肠道炎症反应,导致微绒毛变短、杯状细胞增生等病理变化,严重影响动物的生长性能。因此,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其活性残留。
  致甲状腺肿因子是一类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硫代葡萄糖苷的代谢产物,如异硫氰酸酯和恶唑烷硫酮。这些物质会干扰碘的吸收,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导致甲状腺肿大。此外,它们还带有刺激性气味,降低动物采食量。虽然其在豆粕中的含量较低,但在特定条件下仍会对动物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在碘缺乏地区更需引起重视。
  大豆低聚糖主要包括水苏糖和棉籽糖,属于半乳糖类寡糖。由于动物体内缺乏α-半乳糖苷酶,这些糖分无法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而是进入大肠被微生物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腹胀、嗝气甚至腹痛等不适症状。此类问题在单胃动物中尤为明显,因此在配制幼畜饲料时应适当控制豆粕用量或采用预消化处理方式,以缓解肠胃负担。
  脂肪氧化酶是大豆中一种重要的酶类,能够催化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反应,生成具有腥味的挥发性物质,同时破坏脂溶性维生素如VA、VD、VE和胡萝卜素的活性,因此又被称为抗维生素因子。这不仅影响饲料风味,还降低了维生素的营养价值,进而影响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在豆粕加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水分和温度,以减少脂肪氧化酶的活性。
  脲酶是一种催化尿素水解为氨和二氧化碳的酶,虽然本身无毒,但在适宜条件下释放出的氨可影响氮的利用效率,甚至引起中毒现象。因此,测定豆粕中脲酶活性已成为评估其加热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脲酶活性范围为0.01~0.5(pH增值法检测),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影响饲料品质。
  除了上述因子外,大豆中还含有皂甙、赖丙氨酸等其他潜在抗营养成分。皂甙具有溶血作用,可能引发中毒;赖丙氨酸则是高温碱性条件下形成的毒性物质,对肾脏有一定损害。因此,在豆粕加工中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工艺手段来降低这些有害物质的活性。
  豆粕的质量评价不仅取决于其粗蛋白含量(一般为40%~50%),还需综合考虑水分、粗纤维、灰分、二氧化硅、粗脂肪等指标。此外,尿素酶活性、蛋白质氢氧化钾溶解度、蛋白质分散指数等参数也是判断豆粕加热是否适度的关键依据。研究表明,蛋白质氢氧化钾溶解度低于72%时,动物生长性能会受到明显影响。因此,仅凭单一指标难以全面评估豆粕品质,有必要结合氨基酸总量、可消化氨基酸、可利用赖氨酸等参数,甚至开展动物试验进行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尽管豆粕富含蛋白质且氨基酸组成较为平衡,是单胃动物理想的蛋白质来源,但其所含的多种抗营养因子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深入了解并有效控制这些因子的活性,对于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改善动物健康水平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应致力于开发高效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方法,并建立更为系统的豆粕质量评价体系,以推动饲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