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生产中,仔猪腹泻是一个常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饲料成分、营养状况、消化系统发育及环境应激等多个方面。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首先,饲料成分对仔猪肠道健康具有直接影响。蛋白质含量过高会加重仔猪的消化负担。由于仔猪胃酸分泌不足,胃内pH值偏高,难以激活胃蛋白酶并抑制病原菌生长。未被充分分解的蛋白质进入肠道后易发酵腐败,刺激肠黏膜,引发腹泻。此外,若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超过4%,会加速肠道蠕动,降低营养物质吸收效率,导致消化不良性腹泻。
  矿物质失衡也是诱发腹泻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钙、氯、铁等元素过量可能破坏肠道渗透压平衡,高铁含量则会直接损伤肠黏膜,增加炎症风险。因此,在配制饲料时应严格控制矿物元素的比例和总量,以维持肠道稳态。
  其次,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也会间接导致腹泻。B族维生素的缺失会降低消化酶活性,造成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紊乱;锌和硒的不足则削弱肠道黏膜修复能力和免疫机能,使仔猪更易受到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感染。维生素E与硒的协同作用对于减少氧化应激、保护肠道细胞完整性至关重要。缺乏这些营养素可能引起肠道损伤和慢性腹泻。
  仔猪自身消化系统的发育不完善是另一个关键原因。断奶阶段,仔猪胃酸分泌不足,胃内pH值通常高于4,这不仅影响消化酶的激活,也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自然防御能力。同时,胰蛋白酶等关键消化酶分泌不足,使得植物蛋白(如豆粕)难以被有效消化,残留物在肠道内发酵产酸,进一步刺激肠壁,诱发腹泻。
  饲料更换和环境应激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突然更换饲料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和消化酶适应不良,从而引发营养性应激性腹泻。此外,冷应激(如饮用冷水或采食冰冻饲料)会降低肠道温度,减弱消化功能,导致腹泻发生。因此,在断奶前后应逐步过渡饲料,并注意保持饲料和饮水的适宜温度。
  最后,霉菌毒素污染是饲料安全中的重大隐患。黄曲霉素、呕吐毒素等可直接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引发肠壁充血、坏死,并抑制免疫反应,增加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的风险,如传染性胃肠炎。即使长期摄入低剂量霉变饲料,也可能导致慢性腹泻,常规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奏效。因此,确保饲料原料新鲜、储存条件良好至关重要。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