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已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

条例明确付款期限:机关、事业单位向中小企业支付款项一般为30天,最长不超60天;大型企业一般付款时限为60天,合同另有约定的需按行业规范、交易习惯合理约定。这为中小企业款项回收提供了明确的时间预期,便于规划资金安排。
同时,条例也明确强调了禁止 “背靠背” 条款:大型企业不得约定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为向中小企业支付款项的条件,此规定使中小企业能更直接地向大型企业主张权利,避免大型企业以第三方付款为由拖延付款,有效斩断了工程建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 “债务传导链”。
这将会对农牧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条例落地十日车企率先响应斩断 “超长账期” 潜规则
该条例率先在汽车行业引起震动!
在该条例正式实施刚好10天的节点上(即6月10日晚),多家车企先后对外发声表态。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集团等六家汽车生产企业分别发表声明,就“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作出承诺。
汽车行业之所以纷纷表态,与其历史的行业潜规则有关。
有媒体曝出,一般来说,大型车企向上游的供应商采购商品,账期(付款时间)基本上都要100天以上。更为关键是的,甚至账期到了,很多企业支付给供应商的也不是现金,而是所谓的迪链或者长城链,一张电子凭证。
在车企看来,为供应商开出这张电子凭证后,便默认付款已经完成。但是,供应商在这之后还得再等180天左右才能拿到现金。也就是说,实际账期接近10个月。
而且,如果供应商需要提前预支货款,还会被扣除半年5%的利息。也就是说,100万的货款,最终到手的只有95万。
不难发现,这种行业规则把压力都传递给了供应商。一旦供应商“掉链子”,整个产业链就容易崩盘。比如,当年的恒大便是最好的明证,拖欠了3400家供应商约1900亿元的货款,建材、装修等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深受牵连,甚至到最后连货款都收不
农牧业普遍存在超长付款周期现象
缩短账期或带来流动性风险。那么,超长账期现象只是汽车行业、房地产行业的个案?并不是。农牧业亦普遍存在。
据记者了解,动辄上千万元的动保产品交易,账期超过半年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有企业需要动用广泛的社会关系才能催回部分账款,这极大考验着供应商的资金流动性,也严重破坏了行业生态链的稳定性。
有观点认为,若持续沿用这种长账期运营模式,不仅会进一步助推产能的盲目扩张,还将激化行业内卷态势并放大系统性风险。当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持续面临资金回笼困难,企业间形成 “债务链” 的恶性循环使得各方资金周转均陷入困境时,不仅会直接影响大量从业人员的薪资收入与家庭经济来源,更会对全社会的消费活力与就业市场形成拖累。
但,如果按照最新条例要求执行60天的账期,这意味着,对习惯于超长账期的农牧巨头们而言,可能会出现流动性风险,其净利润也可能会相应下降。
农财宝典新牧网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末,20家上市猪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65亿多元,净利润393亿多元,应付账款总额高达550亿元。而且,应付账款多集中在工程设备款以及材料采购款等。
其中,海大、正邦、京基智农、傲农、天康、罗牛山、光明肉业7家猪企账龄超过1年或逾期的重要应付账款超15亿元。
不过,该条例也是在促使农牧业巨头重视自身信用建设,积极履行付款义务,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例如,一旦被列入拖欠名单,在申请政府农业扶持资金时可能会受限。
“这个是好事情,避免小企业被大企业利用行业的垄断,资金链被拖死。”有行业人士称道 。另有行业人士表示,不仅仅是付款期限,而是要构建公平合理平等的交易机制和保障机制。还有行业人士提醒,做企业要有共赢思维(消费者、股东、员工、国家、社会)才能受尊重和走得长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