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进口货品关税,将会在原有的20%税率下,加征34%,共54%。中国商务部表示,北京“坚决反对”对等关税,并“将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特朗普星期三(4月2日)下午4时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40多个贸易逆差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税率高达49%。

美国周三公布的最新一轮贸易关税将进一步削弱刚刚从疫情后通胀飙升中恢复的世界经济的活力,该经济还饱受创纪录债务的拖累,并因地缘政治冲突而感到不安。

据他展示的图表,美国将对中国征收34%的关税,欧洲联盟20%,其中对越南征收高达46%的关税受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在亚洲,柬埔寨、越南和缅甸的税率分别达49%,47%和44%。

美国财长贝特森随后向记者确认,对中国进口货品关税,将会在原有的20%税率下,加征34%,共54%。

此外,台湾、日本、印度、韩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税率为32%、24%、26%以及25%。

特朗普列入图表的国家征收不同税率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这些国家和地区之外的国家,一律征收10%的进口货品税率。

各方反应

中国

在特朗普对中国征收 34% 的关税后,中国商务部表示,北京“坚决反对”对等关税,并“将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日本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武藤洋二称对等关税“极为遗憾”,并表示东京将敦促美国免除对日本的关税措施。东京将面临 24% 的对等关税。

韩国

韩国工业部表示,特朗普宣布对韩国征收 25% 的关税后,代理总统韩德洙下令对汽车等受影响的企业采取紧急支持措施。

加拿大

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表示,加拿大“将采取反制措施对抗这些关税”,并将“采取有针对性的强力行动”。

目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商品不受相互关税约束,因为特朗普此前对两国商品征收的 25% 芬太尼相关关税以及对加拿大能源和钾肥征收的 10% 关税仍然有效。符合《美墨加贸易协定》的商品将无限期享受关税豁免。

墨西哥

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辛鲍姆周三表示,墨西哥不会采取“针锋相对的关税措施”,而是将于周四宣布一项“全面计划”。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表示,澳大利亚将寻求与美国进行谈判,取消关税,而不诉诸两国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争端解决机制。

他说,他的政府不会征收互惠关税,因为这会增加澳大利亚家庭的生活成本。

阿尔巴尼斯表示:“我们不会加入导致价格上涨和增长放缓的竞相压价的行列。”

欧洲联盟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伯恩德·朗格表示,欧盟将“采取合法、正当、适度和果断的措施”作出回应。

朗格表示:“我希望我们的论点和坚定的回应将提供足够的动力,让美国坐到谈判桌上。”

爱尔兰贸易部长西蒙·哈里斯表示,欧盟“必须采取适当的回应,以保护我们的公民、工人和企业”,而葡萄牙经济部长佩德罗斯·雷斯则呼吁欧盟做出“坚定但也要非常明智”的回应。

巴西

特朗普对拉丁美洲最大经济体巴西征收了10%的关税,巴西政府表示“正在评估所有可能的行动,以确保双边贸易互惠,包括诉诸世界贸易组织”。

当天早些时候,巴西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为巴西应对可能针对其商品和服务的单边贸易措施建立了法律框架,包括关税等反措施。

国内畜禽肉品、饲料价格积极影响

3月中国对进口美国的猪肉、鸡肉、牛肉、大豆等加征10~15%关税,反制是否将会升级?

此前,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于3月4日宣布,对原产于美国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关税。

此次,美国将关税提高到54%,中国或将推出更加严厉的关税加码反制。

美国对中国加征叠加关税至54%(叠加原有关税后)以及中国可能的反制措施,将对国内畜禽养殖业和饲料价格产生多维度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饲料成本压力加剧

  1. 大豆进口成本攀升与替代压力

中国大豆年进口量约1亿吨,其中美国占比21.1%(2024年为2214万吨)。加征关税后,美国大豆进口完税成本将显著高于巴西(当前价差约531元/吨),迫使企业转向南美采购。但巴西等国的供应弹性有限,短期内可能面临升水压力和物流瓶颈,推高豆粕价格。

豆粕作为饲料核心蛋白来源(占比20-25%),若价格上涨30%,育肥猪成本将增加约200元/头,中小养殖户现金流承压,加速行业出清。政策可能通过储备投放(如2022年投放500万吨储备大豆)或补贴稳定市场。

  1. 玉米及替代品成本联动上涨

玉米直接进口量虽仅占消费的1%,但替代品小麦、高粱(对美依存度分别为17%、65.7%)加征关税后,能量饲料整体成本抬升。国内玉米库存处于低位,叠加进口成本压力,玉米价格可能进一步反弹,推高全价饲料价格。

二、畜禽产品价格波动

  1. 肉类进口减少与国内供应调整

猪肉:中国自美进口猪肉占比不足1%,但关税加码将进一步削弱低价进口肉对国内市场的压制,叠加饲料成本传导,猪价可能止跌回升。国内养殖企业利润空间或修复,但需警惕中小养殖户退出导致的短期供应波动。

牛肉:美国对华牛肉出口已几乎降至零(3月20日当周仅54吨),中国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进口,但国内肉牛养殖有望加速(如云南、内蒙古牧区“粮改饲”政策推进),预计能繁母牛存栏增速或超8%。

禽类:白羽肉鸡出口可能受益于关税反制,抢占日本、中东市场,但需突破H5N1检疫壁垒,预计2024年出口增量约15万吨。

  1. 短期价格波动与长期趋稳

饲料成本上涨叠加进口减少,短期内畜禽产品价格可能上涨,但长期随着国内产能扩张(如肉牛养殖)和进口多元化(如欧洲猪肉、巴西牛肉),价格将逐步回归供需平衡。

三、政策应对与产业链升级

  1.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整合

生物育种技术(如抗虫耐除草剂大豆)商业化应用将提升单产,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农业农村部计划2024年推广节粮型肉鸡3亿羽,转基因玉米试点或扩至2000万亩,优化饲料配方。

牧原等头部企业自建饲料厂比例达85%,未来可能向上游压榨环节延伸,构建垂直供应链以对冲成本风险。

  1. 区域布局与碳中和目标

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或恢复至7000万亩,结合“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升蛋白自给率3-5个百分点。同时,沼气发电项目渗透率或从12%提至20%,碳交易收益对冲养殖成本。

四、风险与不确定性

  1. 极端天气与疫病风险

南美大豆主产区的干旱或洪涝可能加剧供应紧张,国内玉米种植若遇灾害将放大饲料缺口。非洲猪瘟(ASF)等疫病复发可能冲击养殖业稳定性。

  1. 国际贸易摩擦升级

中美关税博弈若持续,可能进一步扰乱全球供应链,推升进口替代成本(如欧盟猪肉防疫风险)。

结论

短期内,饲料成本上涨和进口减少将推高畜禽产品价格,中小养殖户面临出清压力;长期来看,政策支持、技术升级和产业链整合将推动行业向高效、低依赖模式转型。建议关注头部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如套保策略)及生物育种产业化进展,同时警惕国际贸易环境与极端天气的潜在冲击。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