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健前行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指引和有力扶持。近年来,面对非瘟疫情冲击以及周期性行情波动等多重挑战,政府通过一系列财政扶持举措,为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推动了养猪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据行业媒体统计,到2024年年底,我国共出台了188条与养猪行业紧密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大致可分为三大板块:行业规范相关政策占比61%,发展规划占比28%,补贴政策占比11%。其中,行业规范政策主要涉及环保、防疫等方面,而发展规划和补贴政策则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政策扶持下,5家上市巨头——牧原、通威、温氏、新希望、海大,成为行业标杆并率先受益。根据统计数据,2014年至2024年上半年,这五家企业累计获得政府补助高达225亿元。其中,牧原表现尤为突出,十年半内累计获得政府补助124.47亿元,远超其他企业总和。2024年,牧原出栏生猪量创新高,达到7160万头,占全国总量的10%,公司预计全年实现净利润180-190亿元。
有人可能会疑惑,牧原如此盈利为何还能拿到巨额补贴?实际上,政府补助金额通常依据预先拨付预算确定,并不会因猪价涨跌或企业盈亏而改变。此外,政府针对猪企的补助项目丰富多样,包括社保补贴、税收补贴、大学生就业补贴等通用项目,以及出栏补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补助、活体储备补助等专有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非上市企业也能获得不同金额的政府补助。
从数据来看,牧原获得的补贴远超其他企业,这一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牧原在生猪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采用重资产运营模式,其业务布局高度集中于养猪领域。2014年至2024年,牧原出栏生猪量从185.9万头增长至7160万头,增幅高达3752%,成为全球养猪第一的企业。相比之下,温氏、新希望、海大、通威等企业由于业务布局广泛,生猪业务在其整体业务版图中的占比相对较低,导致补贴获取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政策调整也在进一步拉大各企业间的补贴差距。随着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战略的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政策的核心导向。《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提出,通过培育智慧牧场和建设智慧农场,推动生猪养殖向精准化、智能化管理迈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和管理水平,还为企业在科研创新、智能化转型等方面铺设了快速通道。
然而,对于普通养猪人而言,猪价才是影响生存的关键因素。毕竟,只有企业在盈利的情况下,普通从业者的薪资待遇才可能得到改善。因此,虽然政策补贴为企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但行业的健康发展仍需兼顾多方利益,确保整个产业链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