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生猪市场的基本面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呈现出供需宽松的格局。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2月规模化养殖场的商品猪出栏量达到885.01万头,较去年同期显著增加。进入3月后,计划出栏量进一步攀升至1147.59万头,较2月增加了约30万头。这一趋势表明生猪供应持续充足,对期现货价格形成一定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栏结构中90公斤以下和150公斤以上的商品猪占比不足3%,但整体出栏体重达到了自2022年以来的最大值——123.61公斤,显示出栏均重呈现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屠宰企业的运营情况也值得关注。截至3月初,鲜销率从2月初的91.55%小幅下降至90.05%,而鲜销量则从364281头增加到654621头。这表明尽管鲜销量在季节性增长,但屠宰企业的开工率并未显著提升。数据显示,3月10日样本企业的屠宰量为114234头,开工率为26.2%,属于中性水平。然而,由于当前处于消费淡季,加之气温回升导致猪肉购销热度降低,屠宰企业面临亏损压力。毛白价差的持续收窄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局面,使得屠宰企业压价收猪的心态较为明显。
另一方面,仔猪补栏市场展现出一定的支撑力。数据显示,2025年2月仔猪出生数量为534.22万头,成活率达到92.66%,销量高达55.27万头,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牧原股份等企业在1-2月份销售的仔猪数量也显著增加,表明市场对于未来养殖需求仍抱有积极态度。不过,2月以来仔猪价格有所走弱,主要原因是生猪价格下降以及养殖利润缩减所致。然而,进入3月后,随着仔猪价格降至养殖户的心理价位,且2-5月正值仔猪补栏旺季,预计仔猪价格将难以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
从长期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对未来供应格局具有重要影响。2024年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67万头,环比减少1.8%,同比连续第七个月下降。尽管如此,样本企业的数据显示,规模养殖场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月微增0.27%,同比增加4.9%,表明未来生猪供应压力依然存在。此外,淘汰母猪的数量保持在低位,说明养殖端仍在优化产能,而非大规模淘汰。这也反映出当前市场盈利空间虽有所缩减,但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因此母猪淘汰量可能不会显著增加。
成本端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受中美、中加贸易关系的影响,饲料原料如玉米和菜粕的价格偏强运行,推动饲料成本上涨,从而压缩了养殖利润。以100公斤生猪为基础进行二次育肥的成本为例,养殖至120公斤、130公斤、140公斤及150公斤的成本分别为14.54元、14.40元、14.38元和14.50元。数据显示,截至3月12日,外购仔猪和自繁自养的盈利空间已大幅收缩,部分养殖户甚至已陷入亏损状态。在此背景下,后续养殖规模的增长可能受到限制,同时饲料成本的上涨将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综合以上分析,短期内肥猪出栏意愿增强,标肥价差呈季节性扩大趋势,鲜销率下降叠加供应充裕,屠宰企业采购积极性受限,开机率与屠宰量增量有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短期猪价存在下行压力。中期来看,标肥价差收窄或抑制二育积极性,而仔猪补栏旺季将支撑后期猪价成本。从中长期视角出发,在无疫病风险的前提下,生猪存栏量的持续增加意味着未来长时间内供应依旧充裕。总体而言,生猪市场供需基本面偏空,价格可能维持承压偏弱运行态势。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