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购仔猪是规模化猪场快速扩繁的重要方式,但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疾病传播风险。数据显示,约65%的猪场疫情暴发与外购仔猪携带病原体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不仅能够有效阻断病原传播,还能提升猪群健康水平,减少用药成本。科学的生物安全管理可使猪场疫病发生率降低70%,经济效益提升15%-20%。
### 一、引入前的风险评估与准备
供苗场的选择是关键环节,需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除了考察生产性能指标外,更应关注其生物安全等级。优先选择具有完善疫病净化方案并定期开展病原监测的种猪场。要求供苗场提供至少6个月的疫病监测报告,重点关注非洲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重大疫病。
运输环节的生物安全同样重要,需使用专用运输车辆,并在运输前进行严格消毒,确保运输过程中温湿度适宜。
隔离舍的准备需达到生物安全三级标准。隔离区应设置在猪场下风向,与生产区保持至少50米的距离。舍内需配备独立的通风系统和排污设施,并采用全进全出管理模式。消毒程序包括使用3%火碱溶液喷洒地面和墙壁、1:200戊二醛溶液雾化消毒空气以及熏蒸消毒24小时。此外,还需准备充足的检测试剂盒用于后续健康监测。
人员培训是确保生物安全措施落实的关键。所有参与引种工作的人员需接受专项培训,内容涵盖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消毒程序执行要点、异常情况识别与报告等。同时,需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SOP),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并实施过程监督和考核。
### 二、隔离期的精细化管理
健康监测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在隔离期内,分别于第1、7、14、21天采集血样、鼻拭子和粪样,检测重点疫病抗原和抗体。每日两次体温监测,并记录采食量、精神状态等临床指标。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进行病原学检测,必要时送实验室确诊。监测数据需实时录入管理系统,以便进行动态分析。
饲养管理要注重降低应激反应。采用渐进式换料法,在7天内完成饲料过渡。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维持适宜的环境温度(28-30℃)和湿度(60%-65%)。建立个体档案,记录每头猪的健康状况和生长性能。隔离期间禁止转群、混群,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消毒防疫措施需要严格执行。人员进出隔离舍必须淋浴更衣,使用专用工作服和靴子。工具设备专舍专用,并在使用前后彻底消毒。病死猪处理采用专用通道,进行无害化处理。每周进行两次带猪消毒,交替使用不同成分的消毒剂。
### 三、转入生产区的系统防控
转入前的评估需全面细致。隔离期满后,进行最后一次全面健康检查。只有抗体水平达到保护标准、病原检测均为阴性且临床观察无异常的猪只方可转入生产区。建立转入评估表,由兽医主管签字确认。对于检测异常的个体,需继续隔离观察或淘汰处理。
转入程序需规范有序。选择气温适宜的时段进行转群,使用消毒后的专用转猪车。转入后继续观察7天,重点关注采食、排便和呼吸状况。新转入猪群与原有猪群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直接接触。饲料中可适量添加预防性药物,以降低应激反应。
后续监测需持续进行。转入后第14、28天进行病原检测,监测抗体消长规律。建立预警机制,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定期评估生物安全措施执行效果,及时优化改进。通过持续监测和动态调整,确保猪群健康稳定。
外购仔猪的生物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科学防控与精细管理相结合。通过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并严格执行各项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保障猪群健康。未来,随着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应用,外购仔猪的生物安全管理将更加精准和高效。猪场管理者应当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将生物安全作为生产管理的核心内容,为猪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