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2025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开启。来自湖北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第一个走上“通道”,接受媒体采访。
走到话筒前,严建兵表示:“过去几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思考,能否把提高玉米中蛋白的含量作为一个目标,让玉米既当能量源又当蛋白罐,实现一物两用。所以过去几年我们和企业深度合作,已经培育了多个蛋白质含量超过10%的玉米品种,并且推广了1000多万亩。去年全国玉米总产量2.9亿吨,蛋白含量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290万吨蛋白,如果能把这些蛋白都有效利用,相当于少进口700到800多万吨大豆。不要小瞧这一个个百分点,每一个百分点都来之不易,都弥足珍贵。每多一个百分点,就多一份底气,多一份保障。我们也正在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努力,让粮食安全的根基更稳更牢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
1、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
据央视网,前不久,严建兵团队找到了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关键基因,可以让收获期的玉米籽粒实现快速脱水,从而大幅提升机械化收获水平。
两会前夕,严建兵委员专门前往海南对从事高蛋白玉米推广和产业链延伸的下游企业进行调研。在调研中他发现,目前,高蛋白玉米在推广过程中,跟普通玉米混种、混收、混储,到饲料厂加工时又与普通玉米混用,高蛋白玉米的价值无法凸显。今年两会,严建兵准备重点聚焦高蛋白玉米的产业化应用,推动建立一个标准的集种植、储藏、加工于一体的闭环产业链。
2024年11月,严建兵曾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玉米研发情况。同月,《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培育奠定重要基础。
2、“死磕”玉米研究
据长江云新闻,站在全国两会的“委员通道”上的严建兵,是一位深耕农业领域三十年的研究者。三十年如一日,这位科学家“死磕”玉米研究,为全球玉米种植和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