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猪场反馈保育猪出现关节肿胀、倒地不起、高烧不退等症状,部分养殖户因误诊导致损失惨重。经临床诊断,这类问题多由猪副嗜血杆菌病和链球菌病混合感染引发,尤其春季温差大、转群应激频繁,两类疾病进入高发期。本文将详解致病原理、症状鉴别及防控方案,助力养殖户精准应对。

一、高致死率的“保育杀手”:猪副嗜血杆菌病
1. 病原与流行特点
猪副嗜血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健康猪呼吸道可携带,但断奶应激、环境突变、蓝耳/圆环病毒感染会打破菌群平衡,导致爆发。该病专挑5-8周龄保育猪下手,死亡率可达50%,常与蓝耳病、流感等形成“混感”,加重病情。
2. 典型症状识别
急性型:突发高热(41-43℃),腹式呼吸,耳尖/腹下发绀,关节肿大(触痛尖叫),死前出现划水状神经症状。
慢性型:渐进性消瘦,毛色苍白,浆膜炎(剖检可见胸腔/腹腔黄色积液,肺/心包膜纤维素性渗出)。

二、伪装高手:链球菌病的“多重面孔”
链球菌病分为关节炎型、脑膜炎型、败血型等,易与副猪混淆,但关键区别在于:
关节炎型链球菌:关节肿大多为单侧,脓液黏稠,按压有波动感。
脑膜炎型链球菌:突发转圈、角弓反张,眼球震颤,48小时内死亡。
混合感染预警:若猪群同时出现呼吸急促+关节痛+神经症状,需高度警惕副猪与链球菌协同作祟。

三、防控实战方案:早干预,降损失
1. 环境管理筑防线
消毒升级:用过硫酸氢钾(1:200)每日喷洒猪栏,重点处理粪尿堆积区。
温控防应激:保育舍温度稳定在26-28℃,断奶前3天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抗应激。
2. 疫苗与药物联防
免疫程序:副猪嗜血杆菌多价苗于14日龄、35日龄各免疫1次;链球菌苗选择当地流行血清型(如C、D型)。
紧急治疗方案:
个体治疗:高热猪用氟尼辛葡甲胺+头孢噻呋钠分点注射;关节肿大切开排脓,灌注林可霉素+地塞米松。
群体防控:饲料添加20%替米考星+恩诺沙星连用7天,饮水补充卡巴匹林钙退热止痛。
3. 鉴别诊断关键点
与伪狂犬区分:伪狂犬多导致15日龄内仔猪口吐白沫,剖检可见肾脏针尖状出血点。
与猪丹毒区分:丹毒猪皮肤呈方形/菱形紫红斑,青霉素治疗立竿见影。

四、案例警示:盲目用药的代价
2024年3月,河北某场误将副猪当作链球菌治疗,单一使用阿莫西林导致病程拖延,最终300头保育猪死亡率达35%。经实验室检测发现,该场实际为副猪嗜血杆菌+蓝耳病毒混合感染,调整方案为泰万菌素+多西环素+免疫增强剂后疫情得以控制。

春季猪场疾病复杂,养殖户需建立“预防为主,诊断先行”的理念。一旦出现疑似病例,建议立即采样送检(可取关节液、肺脏等病料),避免凭经验用药。只有精准打击病原,才能守住猪场效益!
文章来源:司牧猪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