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作为猪群健康管理的关键营养素,在规模化养殖中承担着抗应激、调节代谢、提升繁殖性能等多重角色。本文结合一线实践与科研成果,系统梳理维生素C、B族等核心药物在猪场的应用场景与禁忌,助力养殖户实现精准用药。 

一、维生素C的核心应用场景

1. 抗热应激的“黄金搭档”

-作用机制:通过调节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肝脏解毒能力,降低高温对猪群采食量及免疫力的影响。

-用法建议:夏季高温期按每吨饲料添加1kg维生素C(或每4000斤饮水添加1kg),配合凉水泼洒等物理降温措施,可显著减少热应激死亡率。

2. 促进伤口愈合的“隐形助手”

-典型案例:仔猪断尾或外伤时,喷洒维生素C注射液可减少出血并加速创面修复。

-科学依据: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合成,直接改善毛细血管脆性。

3. 繁殖性能的“增效剂”

-数据支撑: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使公猪精子活力提升15%-20%,母猪受胎率提高8%以上。

-操作要点:配种前1周至配种后2周持续添加,与钙质补充剂联用效果更佳。

二、维生素B族的精准使用策略

1. B1:胃肠功能恢复的“急救员”

-适用场景:猪丹毒/肺疫治愈后厌食、仔猪黄白痢辅助治疗。

-推荐方案:按体重10-40ml/次肌注5%维生素B1注射液,联合抗菌药物缩短病程。

2. B2:皮肤健康的“守护者”

-症状识别:脱毛、口腔溃疡、生长迟缓提示B2缺乏。

-解决方案:糠麸类饲料补充+0.1g/头/日口服,连用5-7天。

3. B12:贫血与僵猪的“克星”

- 双重价值:既改善贫血症状,又促进脂肪代谢实现增重。

- 联合用药:与补铁剂配合用于哺乳仔猪,可降低僵猪率30%以上。

三、联合用药禁忌与配伍技巧

高风险配伍警示

- 维生素C:禁止与磺胺类、阿司匹林同用(引发结晶尿);避免与虾类接触(生成三价砷)。

- B族维生素:B1与青霉素钠存在拮抗作用,需间隔2小时使用。

增效组合推荐

- VC+清瘟败毒散:治疗出血性疫病时协同增强抗病毒能力。

- B1+地塞米松:湿疹治疗中快速止痒消炎。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热应激防控成效  

某2000头育肥场在32℃持续高温期间,通过“维生素C饮水(200ppm)+喷雾降温”方案,将日均死亡率由0.5%降至0.1%,料肉比改善0.3。

案例2:仔猪黄痢综合处理  

使用恩诺沙星+维生素B1肌注(10ml/头,2次/日),3天内腹泻控制率提升至92%,较单一抗生素组提高27%。

注意事项

1. 剂量精准:超量使用维生素C易引发腹泻,B族过量导致神经毒性。

2. 阶段调整:妊娠后期增加B12投放,转群/免疫期强化VC补充。

3. 剂型选择:饮水给药需选用稳定性包被VC粉剂,减少氧化损失。

结语  

科学运用维生素类药物,需结合猪群生理阶段、环境压力及疾病状态动态调整。建立“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营养管理方案,方能最大化维生素的性价比优势,助力猪场降本增效!

文章来源:司牧猪业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