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3月4日发布公告称,2025年3月3日,美国政府宣布以芬太尼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进一步加征10%关税。美方单边加征关税的做法损害多边贸易体制,加剧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负担,破坏中美两国经贸合作基础。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有关事项如下:

一、对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

二、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关税。

三、对原产于美国的附件所列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分别加征相应关税,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予减免。

四、2025年3月10日之前,货物已从启运地启运,并于2025年3月10日至2025年4月12日进口的,不加征本公告规定加征的关税。(财政部)

对DEEPSEEK提问:国务院宣布自2025年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将对国内养殖业和饲料行业产生哪些影响?
国务院对自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加征关税的措施,将对国内养殖业和饲料行业产生多方面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饲料行业的影响

  1. 成本压力上升
    • 大豆、玉米、高粱是饲料的主要原料(占饲料成本的60%-70%),加征关税(大豆10%、玉米15%)将直接推高进口成本。若国内无法完全替代进口,饲料企业可能被迫提价。
    • 短期影响:若企业已提前储备库存,压力可能滞后;长期则需依赖国内增产或转向巴西、阿根廷等非美进口来源。
    • 价格传导:饲料成本上涨将传导至养殖端,挤压养殖利润。
  2. 替代与结构调整
    • 国内玉米增产:政策可能推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高自给率。
    • 饲料配方调整:企业可能减少豆粕用量,增加其他蛋白来源(如菜籽粕、棉籽粕),或推广低蛋白饲料技术。
  3. 行业整合加速
    • 中小饲料企业因成本控制能力弱可能被淘汰,大型企业通过规模优势和进口渠道多元化提升竞争力。

二、养殖业的影响

  1. 养殖成本增加
    • 饲料占养殖成本的70%-80%(如生猪养殖),成本上升将直接压缩利润空间,尤其是中小散户可能面临亏损风险。
    • 禽类养殖:鸡肉进口加征15%关税可能减少低价进口冲击,利好国内禽企,但饲料成本上涨会部分抵消这一优势。
  2. 肉类价格波动
    • 进口替代效应:美国猪肉、牛肉加征关税可能减少进口量,若国内供给不足,或推高肉类价格,刺激养殖户补栏。
    • 消费端影响:若猪肉、鸡肉价格上涨,可能进一步传导至CPI,政府可能通过投放储备肉或鼓励进口其他国家产品平抑价格。
  3. 行业分化加剧
    • 规模化企业优势凸显:具备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大型养殖集团(如牧原、温氏)可通过远期采购、自建饲料厂降低成本。
    • 散户退出加速:环保和成本双重压力下,散户退出可能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

三、政策与市场应对

  1. 进口来源多元化
    • 转向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非美国家进口大豆、玉米,但需考虑国际市场价格联动和运输成本。
  2. 国内政策支持
    • 储备投放:可能释放玉米、大豆储备以缓解短期供给压力。
    • 补贴与信贷:对养殖户提供临时补贴或低息贷款,稳定生产。
  3. 技术创新与替代
    • 推广低蛋白饲料技术、秸秆饲料化利用,降低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 发展合成蛋白(如昆虫蛋白、单细胞蛋白)等替代品。

四、长期影响

  1. 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速
    • 倒逼国内提升玉米、大豆单产,推动种植结构调整和转基因作物产业化。
  2. 产业链垂直整合
    • 更多养殖企业可能向上游延伸,自建或参股饲料原料生产基地,增强抗风险能力。
  3. 国际贸易格局调整
    • 中美农产品贸易可能部分“脱钩”,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合作深化。

总结

加征关税短期内将推高饲料和养殖成本,加剧行业洗牌,但长期可能促进国内农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政策需在稳供给、控通胀与保护农民利益间平衡,企业则需通过供应链优化和技术创新应对挑战。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