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农牧企业作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备受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近期,记者统计发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牧原、通威、温氏、新希望、海大这五家千亿级别的农牧企业,累计获得的政府补助高达225亿元。

其中,牧原以124亿元的高额补贴一骑绝尘,通威紧跟其后,斩获51 亿元补贴,温氏则以21亿元补贴位列三甲,新希望获得17亿元,海大集团则有11亿元左右。那么,这些企业在获取政府补助方面各自有着怎样的具体表现?本文将进行深入的对比剖析。

牧原124亿、通威51亿、温氏21亿,位列补贴榜前三

在畜牧业的广阔版图中,政府补助深深嵌入众多企业的发展脉络,牧原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受益者。2014年至2024年上半年期间,牧原以一抵四,比其他4家千亿巨头获得的政府补助金额还要多23.58亿元,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

回溯过往,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前,受限于自身养殖规模以及行业竞争格局,这五家企业在2018年以前获取的补助金额不稳定也为凸显出明显优势,普遍在3亿元以内。

非瘟后,为了帮助养猪业快速恢复元气,国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补助政策,这五家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额也基本迎来猛涨期。以2020年为例,牧原比2019年新增政府补助额10.82亿元;温氏超过3亿元,海大接近2亿元……

2020年以前,温氏在中国养猪行业稳坐龙头宝座近20年,然而补贴额却不及牧原。2014-2019年,温氏生猪出栏总量比牧原多出7160万头,可补助总额却少了7亿多元。2020年开始,牧原反超温氏,成为“养猪一哥”。2020-2024年,牧原生猪出栏总量比温氏多1.4亿多头,补贴额也随之水涨船高,起码比温氏超出95亿多元。新希望和海大的出栏量远不及牧原,补贴额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补助额反差大的三个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牧原股份之所以能获得高额政府补助,源于其在生猪产业中的主导地位、重资产运营模式等多种因素。而温氏、新希望、海大因业务多元化和生猪业务占比相对较低,分散了补助获取。未来随着行业政策调整(如乡村振兴、低碳农业),这一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

具体分析,可能与以下几大因素相关。

第一,行业特性与政策倾斜。牧原专注生猪养殖全产业链(育种、养殖、屠宰),而温氏、新希望、海大业务多元化(涉及禽类、饲料、水产等)。政府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更大,尤其在“保供稳价”政策下,一方面,非洲猪瘟后,国家通过种猪补贴、生猪产能恢复奖励等措施推动行业复苏;另一方面,“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扩大生猪生产规模,头部企业更容易获得专项补贴。

第二,规模效应与重点项目。牧原养殖体量大,规模化项目更容易获得政府投资或贴息贷款,另外牧原近年投资屠宰、冷链物流等项目(如2021年投产的内蒙古通辽屠宰厂),地方政府可能以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或税收优惠鼓励其完善产业链。

第三,地方政府支持。牧原总部在河南,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对生猪产业扶持力度强(如2020年河南省财政安排5亿元用于生猪生产)。其多地子公司(如黑龙江、甘肃)也受益于地方政府的养殖产业规划。对比而言,温氏(广东)、新希望(四川)、海大(广东)虽也有地方支持,但生猪业务占比相对较低,分散了补助集中度。

毋庸置疑,政府补助是对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所做贡献的认可,进一步增强了其发展信心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对农牧企业政策扶持与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考。在未来的发展中,谁又会成为下一个补助“大户”?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自公众号,侵权联系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