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第381号公告,宣布包括湘沙猪在内的25个畜禽和蚕新品种及配套系、以及玉树牦牛等5个畜禽遗传资源,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和鉴定,并颁发证书。这标志着我国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湘沙猪配套系是由湘潭市家畜育种站、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伟鸿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培育而成。该配套系以原产于湘潭的沙子岭猪为基础,结合引进的巴克夏猪和大约克夏猪作为育种素材,采用了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经过十余年的持续选育,最终形成了生产性能遗传稳定的湘沙猪配套系。这是湖南省继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畜禽新品种之后的又一重要成果。
  沙子岭猪是湖南省的地方优良猪种,具有耐粗饲、肉质好、繁殖率高、抗病力强等特点。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洋猪”的大量引入,地方猪由于生长速度慢、肥肉多,在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导致沙子岭猪种群一度严重萎缩。尽管沙子岭猪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但纯粹保种并不赚钱,养殖户缺乏积极性,沙子岭猪种群难以壮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08年,在省市科技、农业等部门的支持下,湘潭市启动了湘沙猪配套系选育科研课题,探索沙子岭猪的保护与开发新模式。课题负责人吴买生研究员介绍,湘沙猪配套系的商品猪具有体型中等、外貌一致、被毛白色、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肉质优良等优点。它的成功培育不仅顺应了未来生猪产业的发展方向,还为我国特色猪种的培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吴买生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沙子岭猪的保种工作,从1984年进入湘潭市家畜育种站,到后来调入市畜牧局,再到农业农村局,他在36年间始终坚守这一领域,推动沙子岭猪资源的保护和发展。2020年12月2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故事》节目专门报道了吴买生及其团队如何通过科学养殖技术的普及,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
  湘沙猪配套系的成功培育不仅为沙子岭猪的繁育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沙子岭猪资源的保护和市场开发。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加大推广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丰富老百姓的餐桌。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