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1年在非洲肯尼亚首次发现非洲猪瘟(ASF)以来,这种致命的猪病已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近百年。从非洲大陆扩散至欧洲、南美洲和亚洲,其影响范围极为广泛。2018年,中国辽宁省沈阳市首次报告了非洲猪瘟病例,随后蒙古、朝鲜等周边国家也相继爆发疫情。
  非洲猪瘟对全球养猪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养猪场未能幸免于难,损失程度各异。一些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科学管理得以维持盈利,而另一些则濒临破产。当前,非洲猪瘟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或药物治疗手段,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通常为3到15天,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规定,ASF的潜伏期为15天。影响潜伏期的因素包括病毒的感染量、毒株的毒力、侵入途径、猪自身的耐受力以及是自然感染还是实验感染。为了确保安全,隔离时间通常设定为21天,如新场投产时,猪只到场后开始计算时间,21天后采样检测正常方可解封。延长隔离时间有助于更好地防控疫情。
  非洲猪瘟的症状因感染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发病迅速,病猪体温可达41~42℃,表现出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呼吸困难、皮肤充血变红或变紫、呕吐、鼻腔出血、腹泻和血便等症状,病程短,1-4天内死亡,发病率和病死率接近100%。亚急性型症状较轻,病猪中度发热,食欲下降,皮肤出血和水肿,感染后7-20天内死亡,病死率为30%~70%。慢性型则表现为体重下降、间歇热、耳部、腹部和大腿内侧皮肤坏死、关节炎及呼吸道症状。
  在疑似非洲猪瘟的情况下,切勿贸然解剖猪只,应首先送样进行非瘟检测。非洲猪瘟病毒具有较强的环境耐受性,在60℃环境中30分钟失活,在56℃环境中70分钟失活,在室温环境下可存活11天,在4℃血液中可存活超过1年,在冻肉中甚至能存活数年。为了确保消毒效果,高温消毒通常在65℃环境下持续60分钟。
  非洲猪瘟的防控原则可以概括为“早、快、严、小”四个字:及时发现疫情、快速反应、严格处置以减少损失。生物安全管理是规模化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的根本措施。新场投产前需彻底清理、清洗和消毒,消灭场内的污染物或传染源。引种成功后,重点在于切断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控制人员、车辆、物资、猪只和野生动物等途径来实现。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