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饲料及原料中可能存在非洲猪瘟病毒,猪只采食受污染的饲料后有感染风险。因此,确保饲料的安全性在防控非洲猪瘟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全价配合饲料、浓缩料、自配料还是饲料原料,都有可能携带病毒,进而导致猪只感染。
为了确保饲料的安全,必须严格把控多个环节:首先是选择优质的饲料原料,并对原料仓库进行消毒处理;其次,在生产过程中采用高温制粒(适用于全价料);成品仓库和运输过程中的消毒也不可忽视;此外,经销门店和猪场仓库也需定期消毒,以防止病毒带入猪场。
入库后的饲料建议在库房内使用高锰酸钾加甲醛进行熏蒸密闭消毒,或者通过紫外灯长时间照射或臭氧机进行消毒。如果担心病毒难以被完全灭活,还可以将饲料放置一段时间。根据国外研究,非瘟病毒在所有动物饲料成分中的平均半衰期为12.2天,最长半衰期为14.2天,即病毒全部失活的时间约为28.4天。这意味着,即使不做任何处理,只要将饲料或原料存放28.4天,病毒就会自然死亡。但要注意,存放期间不能发生二次污染。
猪场的饲料及原料库房还应进行分隔处理,建立A、B两个库房并完全隔断,避免交叉污染。A库先进入的饲料消毒后先用,随后购入的饲料则存放在B库进行消毒。当A库饲料用完后再切换到B库,如此循环使用。
考虑到猪场无法长期存放饲料,除了做好入库后的消毒外,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0.5%的生安四剑A和0.5%的奥得曼A。这些添加剂可以在猪的口鼻黏膜处形成保护膜,阻止非瘟病毒与猪黏膜受体结合,降低感染风险。同时,提高猪只的抗病力,帮助其通过自身的免疫细胞对抗病毒攻击,减少发病和死亡的风险。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