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研究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中存在人类和畜禽病原,并且可以通过水进行传播。对于养猪行业来说,与猪有关的病原体通过饮水传播的风险尤为显著。这些病原体包括非洲猪瘟、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PEDV、甲型流感病毒和轮状病毒等。
猪场的用水量极大,主要用于饮用水和洗消用水。供水系统(WDS)中的生物膜往往成为病原体的中间载体,增加了病原通过水进入猪场的风险。因此,猪场水线的生物安全至关重要,不仅影响猪群的健康,还会影响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从而增加养殖成本。
### 猪场水线生物安全的关键点
猪场水线的生物安全管理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1. **水源的生物安全**
2. **猪场内水线的生物安全**
如果猪场供水系统能够与外界接触,并且水压较低、末端封死,这将为生物膜的形成提供理想的环境。在猪群健康管理实践中,常常通过饮水系统加药,如电解质、益生菌等,这些物质可能为水线中的病原体提供额外的营养来源,使其成为细菌侵入猪场的潜在途径。
病原体还可以通过饮水加药器、未清理干净的料槽或猪只饮水时直接进入供水系统。
### 大肠杆菌分布分析
研究人员曾在爱荷华州中部六个断奶-育肥猪场进行了为期77天的研究,选取了每个猪舍水源处和每个场水线终点处的10个时间点采集水样。检测结果显示,各猪场表现出相似的大肠杆菌分布模式:水源中的大肠菌群浓度相对较低,而水线终点处的大肠菌群数量远高于水源处。这表明,进入猪场后水质逐渐变差,可能是由于生物膜上的细菌进入水线,或是外界微生物通过其他方式侵入了猪场水线。
### 水线消毒及持续性评估
对水线进行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猪场水线中的病原数量,尤其是在多个猪群共用同一水源的情况下。然而,不同猪场的水线布局、水源、水质和其他因素各有差异,很难制定一套可大规模普及的最佳方案。试验表明,一次消毒可以减少甚至清零生物膜,但72小时后生物膜会重新滋生,这表明猪场需要持续关注水线消毒。
### 饮水加药与水线消毒
#### 饮水加药
猪场通常通过饮水系统进行加药,但长期暴露于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影响药物效果。最佳管理方案应从饮水加药器开始,具体做法包括:每次给药时使用干净的药桶;每12至24小时更换一次药液;频繁搅拌以确保药物充分溶解;确保水药按比例混合,达到正确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水质参数如pH值、硬度、微量矿物质成分以及氯或消毒剂的存在会降低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功效。
#### 水线与饮水质量评估及消毒管理
水线消毒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非洲猪瘟之后,中国养猪生产者开始关注饮水消毒,尤其是在南方多雨区域。研究表明,在多雨季节,非洲猪瘟发病率显著增加,且该病毒可在饮水中存活长达50天以上。
因此,建议规模化猪场至少每个季度评估一次用水质量,尤其是细菌载量。饮水样品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考虑供水端、饮水传输环节及终端饮水端。越靠近饮水端,细菌含量越高,危害性越大。若饮水超标,需及时干预,否则会影响生长性能,甚至引发重大疾病暴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