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生猪市场出现了高位运行的趋势,养殖端的盈利水平显著提高。然而,与以往猪周期中养殖业的大规模扩张不同,当前无论是大型养殖集团还是中小散户,都表现出了更为谨慎的态度。这一现象在证券时报记者与多位散户及行业分析人士的交流中得到了证实。
山东的养殖户王永明的猪场目前处于空置状态,尽管他拥有50头母猪的产能规模,但由于2021年末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以及随后猪价的下跌,他的产能未能得到恢复。王永明表示,由于养殖成本的显著增加以及对疫病和市场周期不确定性的担忧,他及许多同行选择退出自繁自养业务,转向仔猪育肥和二次育肥,以求短期内获得收益。
尽管国内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自5月以来开始回升,但截至6月末,存栏数据仍同比下降。市场普遍对今年下半年的养殖盈利空间持乐观态度。然而,随着二次育肥市场规模的扩大,生猪市场出现了猪少肉不少的情况,这增加了市场的阶段性波动风险。
河南洛阳天蓬养殖场的负责人王鹏在经历了非瘟疫情后,选择不再采购母猪,而是与朋友合伙从事仔猪育肥和二次育肥。他解释说,今年的饲料成本较低,这使得仔猪育肥和二次育肥的利润空间增大。此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人工、水电和场租成本,使得这一模式更加吸引人。
行业分析师指出,随着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大型企业扩张速度减慢,中小散户退出市场的情况仍然持续。因此,当前的猪周期与2022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养殖端的扩张意愿减弱。尽管下半年猪价走势偏强,但由于前两年亏损的影响,市场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疯狂布局现象。
综合来看,尽管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但下半年生猪市场的盈利状况有望延续。分析师认为,8月份生猪行情可能高位运行,而9月至10月的行情变动将受到需求及二次育肥大体重生猪出栏节奏的影响。预计未来猪周期的波动幅度将逐步收窄,维持在较为理性的范围内。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