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陈瑶生|数据驱动下的生猪产业构建和价值

本文整理自中山大学陈瑶生教授关于数据驱动下生猪产业重构的演讲。文章探讨了在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冲击和政策调控背景下,中国生猪产业正经历从传统养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深刻变革。通过分析小农户与大型企业两个极端案例,指出产业价值分享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强调未来养猪不再是简单的活猪销售,而是向‘猪肉工厂’转变,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成本控制与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演讲深入剖析了大数据、5G、人工智能在育种、养殖、屠宰溯源等环节的应用前景,提出构建覆盖全产业的数据生态体系,实现从种猪到消费端的全链条数字化闭环,推

“救市”亦是自救 无序扩张是常态隐患

2024年母猪存栏量决定2025年生猪供应,当前产能过剩导致猪价持续下行。政府推动头部猪企减产百万头母猪,旨在缓解未来供应压力。本文分析政策调控与市场自救的双重动因,探讨如何通过去产能扭转行业下行周期,并呼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无序扩张反复发生。

产能调控政策的不断强化将对猪价产生正向影响

随着生猪价格持续探底和养殖亏损加剧,产能调控成为稳定市场的关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8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38万头,处于正常绿色区域。尽管当前产能调整有限,但政策层面已推动头部猪企减产,叠加下半年需求旺季到来,预计四季度至明年年初猪价有望逐步回升。

养猪业何时迎来真正的抄底时机?

当前生猪市场跌入‘5元时代’,猪价创17个月新低,但产能去化尚未到位,能繁母猪存栏仍高于合理水平。本文深入分析抄底风险,指出真正的底部需满足连续三个月母猪存栏下降及淘汰母猪价格跌破3元/斤等信号,并提醒养殖户警惕疫病、成本与市场三重压力,理性应对行情,严控成本,等待行业出清拐点到来。

正大集团养猪版图大扩张:全球第三的战略拼图与出海野望

本文深度解析正大集团与牧原、中粮、扬翔等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通过资本联姻、产能扩张与技术出海,构建全球养猪业新生态。涵盖智能化养殖、AI技术输出、东南亚市场布局及全产业链闭环,揭示正大如何以‘资本+科技+全球化’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推动中国养猪业迈向高效、智能、可持续的全球领导地位。

未来生猪养殖头均亏损146.83元

2025年9月24日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与饲料市场价格数据显示,生猪价格为13.29元/公斤,饲料价格2.66元/公斤,猪料比价降至5.00,环比下跌2.34%,养殖头均亏损达146.83元。受天气影响及需求疲软,供大于求导致猪价持续走低。临近双节,预计下周需求回升、出栏减少,猪价跌幅有望收窄。

养鸡人必看!3招筑牢“鸡健康防线”,常见疾病少一半

本文为养鸡户提供一套系统的鸡病预防指南,涵盖环境管控、科学管理和免疫接种三大核心环节,帮助降低疾病风险,提升养殖效益。内容包括鸡舍清洁消毒、温湿度与通风管理、饲料营养搭配、养殖密度控制及关键疫苗接种方案,助力养殖户实现‘防病优于治病’的目标。

猪咬尾巴是什么原因,怎么治疗?养猪人看,本文有详细解决方案!

本文详细分析规模化养猪场中猪咬尾巴现象的成因,包括环境应激、营养失衡、健康问题等,并提供科学防治措施。建议通过添加‘畜小牧:多维太保’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结合断尾、改善饲养密度、优化圈舍管理等方式有效防控咬尾行为,提升猪群健康与养殖效益。

玉米暴跌、小麦冲顶、生猪探底,豆粕咋就“冷静”了?

2023年10月,中国重点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玉米持续下跌,小麦突破1.25元/斤,生猪价跌破6元/斤,而豆粕却意外保持稳定。本文深入分析豆粕价格“冷静”背后的三大原因——南美大豆大量进口、养殖需求疲软、美豆采购预期未兑现,并展望后期需关注中美贸易动向与豆粕库存变化对市场的潜在冲击。

《经济日报》:冻猪肉收储托稳市场预期

2023年1月至9月全国生猪均价同比下降10.9%,供强需弱导致价格持续走低。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通过调控猪粮比与产能稳定市场预期。本文分析当前生猪市场行情、收储政策影响及未来价格走势,指出四季度在消费回暖和供给调整下,猪价有望止跌企稳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