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猪价已正式跌入‘5元时代’,北方部分地区甚至低至5.5元/斤,创下近17个月以来的新低。面对如此惨淡行情,市场上‘抄底’呼声此起彼伏,许多投资者和养殖户开始思考:是不是该入场抄底了?然而,冷静分析后不难发现,真正的底部信号尚未显现,盲目进场可能面临巨大风险。
  从产能角度看,目前行业的去化程度远未到位。尽管猪价不断下探,但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依然处于高位。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超过4000万头,约为正常保有量的103%至104%,明显高于3950万头的合理调控目标。更值得注意的是,7月末的能繁母猪存栏为4042万头,环比仅减少1万头,去产能进程几乎停滞。若要实现2026年减产100万头的目标,每月需淘汰5.8万至8.3万头母猪,当前的速度远远不够。
  那么,什么样的信号才意味着真正的‘底部’到来?业内普遍将‘母猪血流成河’视为关键标志,并非指猪价下跌本身,而是指能繁母猪被大规模、持续性淘汰的市场行为。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产能出清需要两个核心指标同时出现:一是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三个月环比下降;二是淘汰母猪的市场价格跌破3元/斤。遗憾的是,截至目前,这两项指标均未达成,说明行业整体仍处于被动亏损而非主动去产的阶段。
  在产能尚未实质性收缩的情况下贸然抄底,将面临三重严峻挑战。首先是疫病风险,非洲猪瘟病毒持续变异,潜伏期已延长至1-2个月,超过三成病例表现为非典型症状,检测难度显著增加。一旦补栏操作不当,极易引发疫情扩散,造成毁灭性损失。其次是成本压力,饲料原料价格自6月低点反弹超5%,玉米与豆粕价格居高不下,预计四季度每头生猪的饲料成本还将上升1%-2%。最后是市场风险,当前仔猪育肥至出栏的综合成本可能高达7.5元/斤,远高于现行猪价,此时补栏意味着亏损概率超过80%。
  面对复杂局面,理性应对才是生存之道。养殖户应把握每一次市场反弹的机会,逢高出栏,避免因惜售而压栏,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对于补栏决策,必须慎之又慎,切勿被短期情绪左右。真正的介入时机,应等待能繁母猪淘汰加速的明确信号——当养殖场户因长期亏损导致现金流枯竭,不得不大规模淘汰低效母猪时,才是行业触底的真正前兆。
  尽管淘汰母猪价格已连续12个月下行,但整个行业仍未达到‘血流成河’的程度。产能的彻底出清是开启下一轮盈利周期的前提。在此之前,保持充足现金流、严控养殖成本、确保企业活下去,才是当下最现实也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唯有熬过寒冬,才能迎来春暖花开。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