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

猪场污染治理如何转化为绿色资产?

本文系统分析了猪场环境污染的现状,包括土壤、水体、大气和噪声污染,探讨其成因如建设不合理、管理不当及环保意识薄弱,并阐述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及养殖场自身的危害。文章提出通过合理规划布局、科学饲养管理、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加强环保教育与政府监管等综合对策,以实现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猪场出现这些症状就要警惕非洲猪瘟?

本文详细解析非洲猪瘟感染后使用退烧针的风险,介绍非瘟病毒的感染机制及临床表现,提醒养殖户避免盲目治疗。同时列举猪场需警惕的非瘟症状,并提供防控建议,帮助提升猪群健康与抗病能力。

后备母猪初配日龄:220天 vs 260天,繁殖性能深度数据对决

本文通过分析后备母猪在220天与260天初配日龄的繁殖性能差异,揭示了初配日龄对产仔数、仔猪质量、断奶后恢复速度、多胎次表现、淘汰率及生产寿命的深远影响。研究显示,260天初配在繁殖性能和母猪利用年限上显著优于220天组,有助于提高猪场长期经济效益。文章同时提供了关于初配标准(体重、背膘厚、发情次数)及管理建议,助力科学决策。

夏季育肥后期猪急性胀气死亡深度防控策略

本文深入解析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育肥后期猪急性胀气的发病机制、关键诱因及综合防控策略,涵盖环境管理、营养调控、病原控制与应急处置等方面,助力养殖场有效降低发病率与经济损失。

母猪群结构决定生产力!三年数据分析揭示高效猪场的关键策略

本文基于427家西班牙商业猪场三年(2020-2022)的繁殖数据,系统分析不同胎次母猪比例对猪场短期与中期生产效率的影响。通过二次回归模型将猪场划分为三种胎次结构类型(HS1、HS2、HS3),比较其繁殖性能与结构稳定性。研究发现,中高胎次母猪(第3至第5胎)占比约45%的HS1结构在产仔数、断奶效率、繁殖稳定性等方面表现最优,但其结构稳定性一般,需科学淘汰与更新策略支持。同时,HS2结构最为稳定,而HS3结构最不稳定。研究还指出PRRS疫情对猪场生产与结构稳定造成的冲击,并建议采用数据驱动管理、优化更

集约化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与路径

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集约化生猪养殖中粪污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环保意识薄弱、设施不完善、种养脱节、消纳用地失衡等。探讨了粪污对土壤、空气和水质的不良影响,并介绍了好氧堆肥、厌氧发酵、臭气控制、异位发酵床等粪污处理技术。同时,提出能源化利用、种养结合循环、肥料化利用等资源化路径,以及加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典型模式推广的实施策略,助力生猪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保育猪的“隐形杀手”,夏季这一高发疾病,需警惕!

本文详细介绍了某猪场断奶仔猪因圆环病毒Ⅱ型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引发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及综合治疗方案。同时分析了当前高温高湿环境下猪病频发的原因,包括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情况,并提供防暑降温、饲料管理及疫苗接种等防控建议,助力猪场科学防控疾病。

栏舍的清洗消毒流程

本文详细介绍了猪舍的清理、清洗、消毒和检测流程,包括清理顺序、高压清洗、泡沫清洗剂浸泡、干燥处理、消毒步骤以及采样检测评估等内容,帮助养猪场实现科学高效的猪舍卫生管理。

非洲猪瘟60问(一)

本文详细介绍了非洲猪瘟(ASF)的基本知识、病毒特性、关键蛋白功能、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涵盖60个常见问题的核心内容,帮助养猪场全面了解非瘟并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

什么情况下喂药胜过打针?

本文分析了治疗猪病的两种常规手段——喂药与注射,指出在季节性防疫、群体性疾病、保健用药和体内驱虫四种情况下,喂药治疗比注射更科学有效。强调减少应激、提高整体免疫、降低工作量等优势,帮助养殖户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提升猪场管理水平。